首页打开

用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任子故里”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

薛程程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03-10 19:58:53原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大屯村以儒家文化为根基,通过文化融汇、典型引领、文明赋能等多重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新路径。

大屯村一角(此处为坑塘改造工程)。

二十里铺街道作为任子故里,依托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3月9日,大屯村的儒学讲堂内,又熙熙攘攘挤满了听“山东落子”的村民,舞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代表性传承人王纪雷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简板,表演了《大美济宁》《厚养薄葬新风尚》两个作品,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舞台下,村民们被表演深深吸引,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山东落子表演现场。

两曲唱罢,村民意犹未尽,纷纷围在舞台周围,相互交流心得。63岁的村民陈成爱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丧事办得越大越有面子,这个节目听多了,也逐渐想通了,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孝道,老人在的时候孩子们孝顺,对老的好,老人走后简单办也不给孩子另添麻烦。”

村民曹勇是大屯村的公益岗工作者,入户宣传是他的日常工作,随着宣讲活动的深入,近两年村民在移风易俗中的变化他看在眼里,丧事简办成常态,文明祭祀、厚养薄葬深入人心,村风民风焕然一新,邻里关系和村居环境都越来越好了。

一户村民家门口。

“每个季度,山东落子表演都会在村里开展,每周也会有形式不同的节目在大屯村上演。”村党支部书记马炳洲说,大屯村不仅让村民在宣讲节目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村里通过建设儒韵亭、儒学广场、家训广场等文化景观,打造乡村记忆馆、乡村振兴馆文化阵地,挖掘儒家文化中的“信”“义”“孝”等核心价值,将其融入村规民约。

二十里铺街道的宣传办负责人王静说,街道有38个村,每月都会有不同的宣讲主题,包括民俗文化宣讲、美德信用主题宣讲、移风易俗活动宣讲等,通过邀请宣讲员、自发开展宣讲活动,宣讲新政策、倡导新观念。让村民们从思想上真正认同新风俗,更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村里的儒学讲堂。

大屯村还通过评选“信义大使”“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树立了一批可学可比的榜样,通过示范引领,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2024年,二十里铺街道率先提出全域物业化管理模式,大屯村作为试点村之一,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等激励措施,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们不再局限于“各扫门前雪”,而是主动参与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治,争相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这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马炳洲看来,村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最重要的。

干净的街道。

大屯村将生态、文化、旅游三者有机结合,打造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手作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文创旅游产业。每年节假日时期,大屯村的文化研学游便吸引大量学生游玩体验,不少年轻人选择来此地骑行。

下一步,二十里铺街道还将继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推动文明新风在乡村全面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通讯员 袁进 侯晓辉 王静)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