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艺术观谭 | 笔锋与墨韵 漫画与人生——访中国著名漫画家张文斌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3-14 08:50:50原创

张文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


本是兄弟情

在采访张文斌先生之前,我读完了他的著作——《我的老师英韬先生》,书中讲述了他与中国漫画大家英韬先生几十年间结缘交往的经历,叙述了他的漫画创作历程。张文斌的文笔谦逊、儒雅,有着漫画家独有的幽默与风趣,让我对此次采访抱有极大的期待。与张文斌先生的电话采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他妙语连珠,言语中透露出他对漫画艺术的热爱和专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似乎穿越到他曾经的岁月片段。

1962年,张文斌生于湖北省安陆市,这是位于鄂中腹地的一个小城,这里山水交汇,民风淳朴。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启蒙老师是从北京下放到安陆的北京画家徐敏,每个周他都会定点到老师的宿舍学习素描、速写。张文斌学画很刻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专业的绘画工具,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木炭在石板上画,认真研磨绘画技巧。

1974年,12岁的张文斌凭借作品《送肥以后》入选湖北省少儿美展,这让他成了校园“板报明星”。彼时的黑板报、墙报上多是口号标语,插画也大多是批判性画作,虽然那时候他还不懂漫画的概念,但板报插画里夸张的造型、诙谐的对比,成了他最早的“幽默实验”。

1977年,未满16岁的张文斌汇入了知青洪流,下乡到安陆白兆山和涢水之间的棠棣公社联合渔场。农忙时,他跟着农民学习种地种菜、养鱼捕鱼;农闲休渔时,每天要拾一百多斤牛粪,以储备冬天养鱼。繁重的任务,让张文斌每天都疲惫不堪,画画便成了他最好的解压方式。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人们在绿毯一般的稻田里忙碌着,仿似天然的“泼墨山水画”,令人沉浸其中。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进了他的画里,这种人与自然的天性契合也让他的精神得到了释放,身体的疲惫一扫而光。“那些画面比任何画册都鲜活。”他回忆道。

两年的知青生活,不仅锤炼出他坚韧的性子,更让他的画风褪去青涩,多了份土地般厚重。结束下乡后,他参军入伍,因绘画特长被调入军文化处。在部队上,他坚持创作,画了大量的速写,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绘画已然成了他心灵的寄托。

1984年退伍后,张文斌回到安陆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辅导工作。当时为了贴近基层,张文斌和同事们尝试了很多方式,从剪纸、版画、泥塑等艺术门类进行辅导培训,但效果微乎其微。在一步步尝试中,大家逐渐发现漫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幽默逗乐、寓庄于谐、更接地气,深受人们欢迎,于是便决定培育一支农民漫画创作队伍。

要做好漫画创作辅导,首先自己要画好漫画。为精进技艺,他啃遍中外漫画理论,甚至自费到外地向漫画名家求教。越是深入学习,张文斌越能感受到漫画的魅力,他沉浸在漫画创作中,以身边的人物和故事为创作素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他的漫画作品陆续在全国许多报刊的漫画专栏上发表,这也让他备受鼓舞。在这期间,他和同事们也不停地深入乡镇文化站开办漫画辅导班,培养农民漫画骨干,让安陆这个小城的漫画创作氛围高涨。

1989年安陆漫画学会成立,文化馆邀请了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主编、中国漫画大家英韬先生莅临指导,张文斌从此与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此后几年,在英韬先生的指点下,他深研作品,对漫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漫画的社会性、功能性、娱乐性比较强,这是一种讲求社会责任感的艺术,这也要求漫画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多关注社会现实,多针砭社会时弊,弘扬良好风尚。”

在漫画创作中,张文斌也不断尝试不同的漫画风格,时事漫画、讽刺漫画、报道漫画、歌颂漫画等。1993年到1996年期间,他还参加国际漫画大赛,创作的作品荣获伊朗第二届国际漫画双年展大奖、96韩国汉城第六届国际漫画节银奖等奖项,国内媒体也争相报道他的作品,一时间他的名气大增。“那时是国际漫画的高峰阶段,但我越画越觉得外国的线条固然很好,却没有中国传统的线条那么优美,所以我决定专心研习水墨漫画。”

实际上,张文斌最早开始尝试水墨漫画是1992年。当时,他依据知青生活进行创作,首次尝试用中国传统水墨作画,并将诗句与漫画相结合,创作了《山乡春早》组画,被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选用,并评为了年度优秀作品,这也让踏上了水墨漫画创作的道路。也正因此殊荣,1993年《讽刺与幽默》漫画年会在安陆落地举行,全国著名漫画家汇聚于此,让安陆的漫画创作者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之后,陆续有一批安陆的漫画作品见诸全国各地报刊、入选各级美展以及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安陆这个小城因漫画出了名。1993年12月,安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漫画艺术之乡”。

之后,张文斌沉心于水墨漫画的创作。他虚心向徐鹏飞等水墨漫画大家请教,将传统国画的“留白”“写意”与漫画的幽默基因融合,让作品既有漫画的幽默与讽刺味道,又兼顾传统水墨画的审美价值,深受读者喜爱。那期间,国内的水墨漫画创作热情高涨,尤其2000年后,各种水墨漫画院、研究院等创作机构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热潮之下,隐忧浮现。水墨漫画遍地开花,但大多作品流于形式。“比如,有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水墨漫画就是水墨加漫画,既忽视了其传承与内涵,又失去了漫画的讽刺与幽默。一时间,什么是水墨漫画?水墨漫画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困惑着大家。”张文斌说,因此,理顺一些水墨漫画理论上的问题迫在眉睫。

2009年,在时任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老师的支持下,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安陆召开。作为活动承办方,张文斌要依托研讨会的内容及漫画家们的观点,理清中国水墨漫画的来源、定位以及使命。多年来,他阅读大量书籍,梳理上百篇论文,从丰子恺的“诗意讽刺”,到郑板桥的“画到生时是熟时”,最终定义:水墨漫画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的“似与不似”,使命是用最民族的笔,画最时代的事。

这么多年,张文斌一直沉浸在水墨漫画的研究及创作中,他的绘画风格也慢慢沉淀下来——删繁就简。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也如同画作一样,越来越简单。“现在我的心境很平和,这都是绘画修得的。”

如今,63岁的张文斌仍守着一间画室。每天清晨五点半,他雷打不动去河里游泳,归来时,总有一群年轻人等在画室门口,他们大多是学校的美术老师。“现在漫画的发展形势也在变化,很多年轻的画家不愿意做漫画。我心里一直燃着一团火,要将水墨漫画传下去,这光靠笔是不够的,还得靠人。”如今,从张文斌的画室里走出了上几十位作者,他们的水墨漫画作品入国展、进乡村、在全国各地展出。“漫画作者是很纯粹、很有担当的一群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承担起时代使命。”张文斌说。

夕阳斜照进画室,张文斌摩挲着案头一方老砚。回首来时路,从鄂中少年到水墨漫画拓路者,他用六十载光阴诠释了何为“以画修心”。当喧哗散去,唯留一笔墨、一赤忱,这或许便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正如他提笔写下的语句:“人生如画,由繁入简;艺术如人,贵在守真。”

(半岛全媒体记者 葛梦杰)

角色

作品《泪》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作品《书与自由》荣获1995伊朗德黑兰第二届国际漫画大展赛大奖

慕鱼图

三合一


责任编辑:高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