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草语》:绿色的生态册页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3-14 14:34:37
文|王展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东营入海,造就了美丽神奇的黄河口,大自然也馈赠了丰厚的回报,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继《黄河口的庄稼》之后,作家郭立泉的黄河口生态散文系列又添新成员——《黄河口草语》。该书以“沿着草木的叶脉回乡”为主题,为黄河口的70多种野菜和野草“立传”,其中“菜部”三十五篇,“草部”二十八篇。作者沿用了一贯的叙述方式,文字细腻、丰饶,充满诗意和温情,将这些野菜野草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挖掘出典籍、诗词里的人文之华,又寻找到地方民俗、歌谣赋予的美好和善意。不仅能叫着土里土气的“小名”,又标注了在植物家族的学名、科属等,增强了阅读的辩识度、知识性。
《黄河口草语》
郭立泉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在他笔下,这些野菜、野草与乡邻亲密无间,不仅是一道季节的风景,更是可以充饥的食物、医病的良药,它们守护在茫茫沃野,依附在村庄边缘,长在房前屋后、河道沟渠,只要有春天,就会重生。这部作品为读者呈献了一个充满野趣、充满情感的黄河口博物世界,在文体上,又拓展了散文书写的边界,是一部具有独特之美的生态散文集。
草桥沟、河子西、前桥村是书中的地理坐标,更是作者生命的胎记,植物们化身“我”的朋友,连接着“我”与父亲、母亲的爱,更成为“我”与南珊、福苗姐、小芹、青青友谊的见证,甚至是心底青春萌动的叶片,阅读中常常会被不经意的细节感动。童年是美好的,即便在写满时代印记的岁月,因为有了野菜、野草相伴,生命里也多了昂扬与生动的一抹绿意。作品同样表达了苦涩之美,生活本来就充满艰辛、无奈,许多年后,那消失的和年迈的故乡记忆想来仍令人唏嘘,人生总充满不确定性,何况“草木一秋”,但草木也有自己的精神,倔强、坚韧、不服输,在随遇而安的坦然中获得广阔的天地,有人类需要学习的品格与气场。
在书中,我还找到记忆中熟悉的野菜,如苦菜、灰灰菜、蚂蚱菜、扫帚菜等,唤醒了记忆之美。今天,这些野菜已大摇大摆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和健康的加持。我们的童年里也同样有野草生长,如麦蒿、艾草、荆条,它们顽强地度过一季又一季,来到作者笔下,也变得快乐、幸福与从容,有了感情,发出呢喃的草语。这本书也在表达人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珍惜黄河口独特生态资源的理念。人类只要为那些野菜、野草守住“秘密”,它们也会给予我们生命的呵护。
立泉是一位诗人,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热情,经常把高亢与热烈写在作品里,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这些年,他转身为一位散文家,带着诗人的浪漫,裹携着岁月与记忆的流沙,把对故园的热爱与怀念带入散文领地,迅速出击,让小村里的人物、故事、情感借黄河口的植物、草木复活,在热恋的黄河口用文字种出动人的风景,为生态散文的创作留下精彩的实践。
生态散文是新名词,它的书写与探索是多元而丰富的,需要创新表述形式,要与时代、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契合,要以“小切口”呈现大文章,言之有物,物我共情,写出生命的本来与冲突。生态散文更强调在场与细节,作者把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才情都倾注在那些草木中,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
如作者所言,“每一株植物对我而言都是一部心灵史。那些鲜活的、沉静的、翠绿的、鲜红的、明丽的、黯弱的、深邃的、浅淡的、峥嵘的、柔美的草木,豆子般散落于河子西的原野上,或昂着首,或勾着头,款款向我走来”。这些文字带着自然原野的气息,带着河海交汇的合鸣,向我们走来,生动迷人。
开卷有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与观察吧,期待早日在作者的《黄河口鸟语》中相遇,感受另一个“群鸟欢歌”的黄河口。
责任编辑: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