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人类与疟疾的壮阔斗争——《双药记》新书分享会举行
体娱场 | 2025-03-14 21:31:34原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3月2日,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迎来了开业以来的第一场图书活动:从青蒿一握到前沿科技——《双药记》新书分享会。《双药记》是新药研发科学家、作家梁贵柏的重磅新作,用一半科学、一半文学的独特风格讲述了疟疾和抗疟药物奎宁与青蒿素的故事。活动由朵云文化总经理凌云开场,梁贵柏与文汇报教卫部副主任、主任记者唐闻佳作为嘉宾,一起与读者探讨中西方的抗疟探索和《双药记》背后的故事。
梁贵柏在分享中提到,奎宁和青蒿素这两种药物不仅改变了人类对抗疟疾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青蒿素的发现源自中国古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而奎宁则源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皮。梁博士特别指出,青蒿素的发现比奎宁早了1200多年,但遗憾的是,葛洪在晋代留下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未能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如果在这一千多年里有几个人就‘青蒿一握’再问几个问题,我们今天的世界也许就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了,也许就没有奎宁什么事了。”梁博士如此感叹道。
梁贵柏还分享了奎宁在二战和现代化学史的重要意义。由于奎宁的短缺,盟军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而两位年轻的科学家伍德沃德和多林成功合成了奎宁,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英雄。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科学的力量,也揭示了药物在全球战争中的战略意义。此外,伍德沃德-多林合成还直接催生了药物化学,推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飞速发展。
除了奎宁和青蒿素,梁博士还提到了常山——能够杀死疟原虫的最后一种天然产物。《肘后备急方》里,葛洪一共记录了14个与常山有关的方剂,对青蒿却只留下寥寥数语。中国药理学奠基人张昌绍最早提取出常山里的有效抗疟物质——常山碱,但非常遗憾的是,常山有慢性毒副作用,不能被开发成药物。
《双药记》虽然讲的是药物的故事,但不像科普书,更像一本跨越千年的历史故事书。梁贵柏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他特别提到,书中有一章讲到大航海,章节虽然看似与药物无关,但实际上揭示了青蒿素和奎宁两条独立线索的交织过程。梁贵柏还通过虚构的对话和场景描写,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
唐闻佳在对话中提到,梁贵柏的写作风格让她感到惊喜,尤其喜欢《双药记》的尾声。此外,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徐光启、康熙等,既体现了科学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想象力;既展现了科学的历史,又通过文学手法让这些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