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新闻周刊|六旬“随风姐”,手搓“桃花源”

高芳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3-16 19:50:45原创

当城市人困在手机屏幕前为“诗和远方”点赞时,在岛城,64岁的“随风姐”正扛着锄头走向她亲手耕耘的菜园。镜头扫过她亲手改造的石头院落,壁炉上跳跃的火苗映照着墙面的手绘樱桃,一段播放量破千万的视频,让这位隐居深山的城市老大姐意外走红。

怎么会孤单呢

3月14日,清晨的阳光刚刚爬上树梢,不时响起的几声鸡鸣,打破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一处小山村的静谧。初春的山峦尚未褪尽萧瑟,枯枝间萌发的点点新绿已悄然宣告季节的更迭。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居住的自然村,坐落于苍翠掩映的半山腰,周围满是樱桃等果树。备受网友们关注的随风姐,就隐居于此。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头花白头发的随风姐,穿着一件花色棉衣,配一条宽松的条纹裤,脚步轻快地走进院子。她刚从俄罗斯旅游回来,有人专程请她去“踩线”,做一个旅游宣传。回到青岛,旅行箱尚未完全打开,她就急着往山里赶——实在是那十几只散养的土鸡让人挂心。

尽管临行前备足了三五天的鸡食和水,丈夫中途也来添过补给,但异国旅居的每个清晨,随风姐感觉耳畔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咕咕鸡鸣。“这群小祖宗要是‘越狱’啄了邻家菜园怎么办……”这个念头让她的旅途中不时生出忐忑。

这次回山村,是丈夫和儿子开车送来的。一家人到达小院时,随风姐脚一着地就先去检查鸡窝,映入眼帘的,是鸡食盆翻扣在地,鸡窝里新添了十几个鸡蛋。

“小母鸡下的蛋真不小。”随风姐满意地把鸡蛋捡回厨房,这下总算放心了,虽然食盆翻了,但是从下蛋的数量上看,这群鸡总算是没饿着。此时,丈夫和儿子默契地抄起竹扫把,将院落里积攒数日的落叶聚拢成堆。

“很多网友问我,一个人在农村会不会孤单?怎么会孤单呢,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天黑前都进不了屋。”随风姐在一条视频里这样说。

今年是随风姐在山里生活的第五年。最初两年忙着爆改山居小院,最近两年她才搬到山里长住。一周住个三五天,再回青岛市内的家里短住两天陪陪家人。

刚开始,一个人在山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随风姐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有点退化,便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儿锻炼锻炼,于是拍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提上了日程。先拍下一段段空镜,然后再用视频剪辑软件连接起来,处理完画面后,再对着视频配音,文案即兴而来,说的都是大白话。

在一条视频里,随风姐记录了自己山居时光里一个平凡的早晨:她在壁炉里放了几块木柴,点火烧着,然后挎着一个篮子出门,又在屋后取了些柴火回来,借着壁炉烤了几块南瓜,再用邻居送的煎饼包起咸菜丝,一顿简单的早餐就此开始……“也许乡下生活没有城市里方便,但是拾柴、点火,这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疗愈。”她在这条视频里娓娓叙述着自己的点滴感受。

没想到这些视频很快火了,一条最火的视频浏览量达到上千万,关注她社交账号的粉丝即将突破30万。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居然被那么多人喜欢,默默无闻的老太太有些受宠若惊啊。”对于突如其来的爆火,随风姐表示自己一时还真有点消化不了,特别是有一些看不明白的地方,比方说,很多网友会留言要她视频里出现的东西的购物链接。

“我干活时穿的那个破棉袄也有人要,我锄地的锄头也有人要链接。”每天大量的留言和评论,让随风姐有些伤神,“根本回复不过来。”

找到我的理想国

“飞机主支架的裂纹检测,容不得0.01毫米误差。”抚摸着书房里泛黄的无损检测证书,随风姐的回忆揭开了她前半生的往事。

24岁从吉林航空工程学院毕业后,随风姐作为西安空军工程部的航修检测人员,曾用X光为各型飞机“把脉”护航十一载。以前说到这里,总有人爱问她,为何在35岁“黄金年龄”、放弃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对此,她的答案始终未变。

随风姐笑着指了指窗外的樱桃树,说:“就像植物总要寻找阳光,人生也该有突围的勇气。”

医疗器械行业沉浮十年后,2011年左右随风姐举家从西北搬到了青岛定居。来到这座陌生的海滨城市,随风姐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朋友”,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融入新环境。

她在线上交友,加入过很多群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一次,她跟随摄影群去西藏旅游,进藏途中,车队因费用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看着为60元车补争执的同伴,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从学会独行开始。”

扔掉拼车协议,她拦下了潍坊驴友的越野车……这段1800公里的“陌生人共乘”经历,虽然经历过不愉快,但是也开启了她此后十余年独闯40个国家的背包客生涯。她边旅行边写游记,几篇游记稿还曾上过知名旅游App的首页推荐。

这样的旅行生活持续了几年,随风姐的生活又迎来一次基于偶然的改变。有一年5月,所住小区热情的保洁大姐邀她到自己亲戚家摘樱桃吃,那是她第一次走进杨家山里,青山连绵起伏,果树满山,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她当时就惊叹道:“这个地方太漂亮了,我要在这里安个家。”

这可不是开句玩笑就过去的事,打定主意的随风姐就此隔三岔五就开车在山里转悠,到处打听哪里有闲置的村房可以租赁。

对此,丈夫提出了不同意见:“你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养老倒去了深山老林,交通也不方便。”随风姐没有反驳,倒是择善而从,说:“那我就找个车能开到家门口的地儿。”

“可按这一原则找房,其实挺难的,因为很多村子里的路修得不是很好。”在找房子的那三年时间里,随风姐眼见着村里房子的租金从几千元涨到超过万元,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是找到了合心意的房子,以租金39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

找房用了三年,装修房子又花了两三年。随风姐租的这户小院荒芜多年,“刚来的时候,院子里的草和我一般高。”而且,村里连基本的小卖部和卫生所都没有,周围都是山路,装修房子的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比如壁炉是我老公砌的,他用砖头做好造型后,油漆是我自己刷的。”第一次砌砖,俩人没有经验,重拆了两次才垒好。

家里的长条桌是原来院子的大门门板,下面钉上桌腿就是一张桌子;凳子是她在村里转悠时捡到的木桩,村民正要劈开当柴火,她见木桩表面平整就买了下来;横梁上的一根长树枝也是捡来的,装饰竹编灯罩的吊灯正好;连接火炕的灶台是找村民大爷帮忙砌的,一天工钱200元……

装修工作虽然细碎,但随风姐不厌其烦,一点一点耐心打造着自己的“世外桃源”,乐在其中,“我喜欢自己动手干农活,觉得好玩,就像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过家家一样,自己动手的过程很享受。如果你不喜欢,就会觉得哪哪都很脏,过程就很痛苦。”

“别人眼里的破房子,是我等了多少年的理想国。在山里,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随风姐说,前半生看过很多风景,人到花甲,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歇脚的地儿。

我不需要编故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城里人在农村生活,随风姐很注意与邻居搞好关系。看到村里大爷骑车出门,打招呼时得知对方要去几里地外的小卖部买电池,她热情地把家里的电池拿给大爷;有邻居把自己种的菜塞给随风姐,她会把最嫩的择洗出来,炒了自己腌的腊肉,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给邻居送去……山居岁月就这样一天天在温馨惬意的时光里悄然滑过。

久居山村,家人是个什么态度呢?每次随风姐从城里返回山村前,丈夫都会嘟囔几句:“你岁数大了,在家里清清闲闲多好,老百姓都是这么过的,你咋就过不成呢?”

“我就过不成,我要去山里续命去了。”随风姐虽然开玩笑地反驳,但她知道丈夫属于刀子嘴豆腐心,山里凡是有重活需要出手,他每次都会全力帮着完成。即便每次进山帮忙时,丈夫仍会不住地唠叨:“快别折腾了,每天地上全是活。”

丈夫今年65岁,是乒乓球教练兼笛子发烧友,还喜欢书法,随风姐则喜欢画画,两人的兴趣爱好完全不同。“结婚时我俩都立下豪言壮志,先生说他要超越庞中华,我说要画遍七大洲。”

说起两人四十载的婚姻,这对银发夫妻的相处之道非常有趣。随风姐在山里建乌托邦,两口子每月见面不超过三四次,丈夫也曾拉着她去打乒乓球,试图改变老伴隐居山林的习惯。但随风姐始终无法投入,每当丈夫埋怨她不好好学打球时,她就反问:“那你给我画个画啊,你怎么不学画画呢?”

随风姐认为,“最好的感情不是绑定,而是各自精彩。”

刚开始住进山村时,有朋友来看随风姐,同时带来了两只母鸡。于是,随风姐把院墙外的空地收拾出来盖了鸡窝,又陆续买回来几只公鸡和母鸡散养着。没想到,这群鸡此后都成了她视频里抢镜的角色。

比如这群鸡里,有一只公鸡白天总是不见踪影,晚上才回鸡窝。随风姐很担心它出去啄村民的菜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于是便出去找,后来在山下一家农户的院子旁边找到了它。这家农户不养公鸡,养了一院子母鸡,她的公鸡每天都来看这些母鸡,直到天黑才回家。于是随风姐剪辑了一段视频,讲述了这段故事:“我那恋爱脑的公鸡,每天翻山越岭去看他的心上鸡。”

还有一只鸡,随风姐叫它“抱抱鸡”,因为它总是跟着主人,并不时蹭蹭主人的裤腿,直到随风姐抱它一会儿,它才会心满意足地走开。“每天求抱抱呢。”随风姐在视频里调侃地说。

随着随风姐拍摄的视频浏览量不断上涨,一些MCN机构先后找到她,想进行商务合作,面对密密麻麻的合约条款,随风姐看不明白,她只关心一条——“不要让我坐在直播间里,‘一二三上链接’,这我可学不来。”

通过与这些机构交谈,意外火成网红的随风姐才了解到,很多受众喜欢看田园生活,为此有机构会投资开发一间农居,设计一些脚本故事每天进行拍摄。没想到的是,很多公司投资千万也未必能火爆的题材,自己的视频竟误打误撞进入了网友受欢迎的领域。

其实爆款视频《我的院子会说话》拍摄当天,随风姐正发着高烧,“没脚本没运镜,就对着镜头念叨改造心得,没想到播放量一夜破千万。”如今27万粉丝中,70%是20岁到35岁年轻人,“他们不是看老太太种菜,是在寻找对抗焦虑的勇气。”

随风姐并不懂得如何编视频脚本,只是她觉得农村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素材,都可以拍摄剪辑成有意思的视频,“比如种土豆可以发一集视频,修剪花枝可以发一集视频,围着壁炉煮水果茶也可以发一集视频……我不需要编故事,农村生活本身就是脚本。”

当夕阳把随风姐的身影拉长在石墙上,山风掠过门前的樱桃树,随风姐正剪辑自己的下一条视频。在算法助推的田园里,她真实地享受每一天,镜头语言带着泥土的朴实。这位用半生书写“破界”二字的老大姐正用最野性的生长证明:年龄从不是生活的标尺,敢突围的人生永远年轻。

记者手记>>

重启的人生

当61岁的苏敏踩下油门驶离家庭桎梏时,当64岁的随风姐挥锄刨开山间荒草时,两个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在平行时空里完成了相似的人生重启。她们用方向盘与锄头开辟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边界,更是社会为普通人预设的生存模板——那些关于年龄、性别与人生阶段的固化叙事,在车轮与锄刃下碎成齑粉。

传统叙事中,中老年女性总被框定在“奉献者”角色里。苏敏的前半生是千万中国主妇的缩影:为女儿活,为丈夫活,唯独忘了为自己活。直到某次争执后丈夫摔在她面前的碗,碎片划破的不仅是皮肤,更是三十年来“贤妻良母”的幻梦。而随风姐的人生前半场虽看似光鲜——航空工程师、女企业家、旅行家,但当她凝视自己的倒影时,依然在物质丰裕中感受到灵魂的干涸。两位女性殊途同归,揭示了一个共识:社会给予女性的“标准答案”,往往在某个年龄节点突然失效。

她们的重启都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苏敏带着2000元存款和帐篷上路时,不知道短视频会成为她的加油站;随风姐历时三年找房、两年改造深山荒院时,没料到壁炉火光会点燃千万人的心灵荒原。

这种“无知者无畏”恰恰构成最动人的力量——当苏敏在西藏垭口录下第一条露营视频,当随风姐发着高烧拍摄《我的院子会说话》,她们呈现的不是精心策划的人设,而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那些摇晃的镜头、素颜的脸庞、未加修饰的乡音,反而撕开了滤镜的羁绊。

但真正的破壁从不在云端。苏敏在后视镜里始终装着女儿的牵念,随风姐每月四次返城照顾陪伴丈夫,这些“不彻底”恰恰展现了人生的复杂肌理:在传统生活与理想的夹缝中,硬生生辟出第三条路。

当61岁的苏敏宣布暂时停车照顾母亲,当64岁的随风姐开始苦练剪辑技术,她们仍在拓展“重启”的边界。人生没有终极版本,只有持续生长的勇气。在年龄焦虑弥漫的当下,她们的房车与山居,都是写给我们的启示录——真正的衰老从不始于皱纹,而始于我们停止重构生命的瞬间。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