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你的样子丨石志泉:一份闲趣 半生瓷缘

你的样子 | 2025-03-17 17:01:06原创

任灵芝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方寸之间,挥刀如笔,一阵阵清脆的敲击声后,瓷器上呈现出一番精美绝伦的景象。3月12日,记者初见石志泉时,他手持微型小锤和合金刀,戴着老花镜在一个鲁青瓷鹿头尊上认真地“精雕细琢”。

这就是刻瓷。

石志泉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部队转业到高校后,为了打发业余时间,他开始研究刻瓷。没成想,因这份闲趣,他自学成才,成为了刻瓷大师,当上了刻瓷老师,弟子已有千名,其中不少人也成为刻瓷大师。

如今81岁高龄,他还坚持亲自授课、指导,旨在将刻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下去。

一份闲趣,成就刻瓷大师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即以“刀”代笔,通过小锤和类似錾子的“刀”在瓷上敲打出深浅不同的痕迹,再经过染色等环节来展示艺术效果的艺术加工形式。

瓷刻艺术,于方寸之间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石志泉,1944年出生,淄博市临淄区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淄博市老年刻瓷艺术大师,现任淄博市老年大学刻瓷教师,学生达千人。

石志泉曾是沙场老兵,当兵16年后转业到了当时的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并入山东理工大学)。高校里的寒暑假和周末,让石志泉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石志泉的老伴如此评价。

闲不住的石志泉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他先是自学画画,一段时间的刻苦研究后,他笔下的人物和花鸟都变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70年代,淄博兴起刻瓷艺术,到了80年代,刻瓷工艺开始在淄博民间盛行,这波艺术之风也吹到了石志泉这里。“我看到刻瓷作品时,连声赞叹,想着自己也得研究研究。”

画画是闲趣,刻瓷也是闲趣,向来喜欢挑战的石志泉把目光转向了刻瓷。于是,他买来工具,开始研究刻瓷。

“那时候完全是自己琢磨,根本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来刻,我就去买了合金刀,还有锤子。结果一锤子下去,瓷盘就碎了。刚开始时碎掉的瓷盘,一袋一袋地往外扔。”对于刚接触刻瓷时的情景,石志泉历历在目。

“他刚开始学的时候,为了不打扰邻居,每天拎着一袋子瓷盘出门,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树林里,闷头研究、敲打,一待就是一天;脸晒得黢黑,肩膀都晒伤了。多数时候,带去的午饭都忘记吃,原封不动地拿回来……”提到初学刻瓷的刻苦和执着,石志泉的老伴到现在依然难掩心疼。

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对于刻瓷工具,石志泉颇费了一番心思:有的刻刀,稍一用力,瓷器就碎了;尝试了各种锤子,大小和舒适度都不合适。石志泉就自创刻瓷工具。“当时我们学校有校办工厂,我就把自己想要的工具画出来,带着学生一起在工厂里一遍遍尝试、打磨,终于做出了大小合适的锤子和刻刀。”

以刀为笔 自成一家

在石志泉家里,陈列着多件已刻好的陶瓷瓶、盘等工艺品,其中以花鸟、动物、人物为主。

他的刻瓷作品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如他的作品《咏长城》:远处,山峦叠嶂、层次分明;近处,一块块城砖纹路清晰、明暗有致。石志泉介绍,刻瓷是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触有手感,观有笔墨”。要镌刻成一件成功的刻瓷工艺品并非易事,因为瓷器的釉面十分光滑,既硬又脆,稍有不慎就会开裂,所以创作者要有绘画基础和娴熟的镌刻技法,同时需要耐心与细心,必须勤学苦练。“在瓷制品上雕字、凿画,关键就在于工具的掌握上,技法必须成熟,才能刻出好的作品。”

而这,也是刻瓷艺术的价值、魅力所在。

石志泉的刻瓷作品艺术价值极高,每每有对外交流活动,山东理工大学的领导都专门带上石志泉的刻瓷作品。

随着刻瓷艺术的发展,淄博市从事刻瓷的厂家、单位和个人逐渐增多。1990年成立了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同年12月,淄博市老年刻瓷协会诞生。石志泉,就是淄博市老年刻瓷协会的一员,曾担任淄博市老年刻瓷艺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那时候,慕名而来找石志泉订制作品的人很多。“有一个厂家想在瓷盘上刻两只老虎,辗转了多个厂家,最后又回来找了我。他们说对比后觉得我的作品栩栩如生。”

让石志泉引以为傲的还有一件大型作品:在直径为1米的瓷盘上刻7个火车头,而每个火车头代表着中国铁路发展的不同时期,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绿皮火车到高铁……这组作品难度非常大,国内没有人接这个活,石志泉接了下来,也完美完成了作品。

无私授业 桃李满天下

根据目前存世的证物与文献,刻瓷工艺最早见于乾隆时期。在传统雕刻艺术中,以刻瓷的难度最大,问津此技艺者寥若晨星,到了近代几近失传。

近年来,刻瓷的传承,让淄博大地回想起叮叮当当的刻瓷之声,声声入耳,连绵不断。2013年,淄博刻瓷正式获准成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在2007年,石志泉就受聘于淄博市老年大学,担任刻瓷教师,传承刻瓷技艺。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接下教师的工作,石志泉尽心竭力,“我毫不保留地把我的绝活传给学生,我希望会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多。”

3月13日,淄博市老年大学刻瓷班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练习刻瓷、探讨技艺。虽不是上课时间,石志泉一早就来到教室,亲自示范、挨个指导,恨不得将这一身的本事一股脑全部传授给他们。

康淑敏是石志泉的学生,在石志泉的精心指导下,她已经被评为淄博刻瓷艺术家,对于石老师,她充满了感激。“对于我们这些学生,石老师从不保留,绘画、雕刻、上色,他手把手、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指导。”

石志泉的学生蒋鹏如今已是淄博德鹏陶瓷厂的负责人,对于授业恩师,他充满着感恩和敬佩,“退休后,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刻瓷事业,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我们厂里就有不少客户是冲着石老师的作品来的。”

从教至今,石志泉教过的学生已达千人。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石志泉学习刻瓷,心胸博大的他颇感欣慰。“这些学生,喜欢钻研,热衷于创新,只要刻苦钻研,耐得住寂寞,一定会有大的成就。”

从接触刻瓷艺术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致力于刻瓷艺术创作的石志泉,获奖证书摆了满满一桌子,有50多件作品荣获省市大奖。作品《大展宏图》荣获第五届淄博文学艺术奖,《咏鹰》荣获淄博市第二届老年刻瓷大赛金奖,《孔子论孝》在第三十九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铜奖……

近年来,淄博刻瓷艺人认真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在刀具、刀法、艺术构思、色彩处理及新的艺术元素与传统技艺的融会贯通等方面,砥砺精研,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形成了淄博刻瓷的风格特点。业内有“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的说法,淄博刻瓷成为中国刻瓷的主流,傲然屹立在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中。

而81岁的石志泉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他相信,刻瓷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正是石志泉的无私奉献,为刻瓷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任灵芝 邹长永)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