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玲:加强体重管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医声 | 2025-03-18 08:04:04原创
李丽 来源:大众新闻
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个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 2024年1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体重管理已不简单是某个人的问题,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一次全民行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进一步增强体重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技能,积极投身于“体重管理年”活动,争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形势严峻,加强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在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及相关研究,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农村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将超过城市地区。与此同时,少部分人存在体重过低的问题。
超重特别是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外观,导致自卑、不愿交流等心理问题,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还会导致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活动能力,影响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超重和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它疾病。目前,已知肥胖与200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某些癌症等。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成年后肥胖问题的延伸,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医疗费用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占医疗总支出的21.5%。面对如此严重的超重和肥胖形势以及公共卫生挑战,面对关乎国家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重管理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科学分析,深挖体重异常的原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其计算方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428-2013)行业标准,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应维持在18.5≤BMI<24.0,BMI<18.5为体重过轻,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成年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85厘米≤男性腰围<90厘米、8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前期。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以及其他人群体重分别使用各自不同的筛查和推荐值标准。明确将BMI≥28.0或腰围超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列为慢性病预警信号,为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
我国居民体重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首先,饮食不均衡。饮食不均衡是导致体重异常的重要原因。摄入的热量过多或过少,或者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都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或减少。其次,缺乏运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导致人们长时间久坐,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新陈代谢变慢,热量消耗减少,导致体重增加。第三,睡眠不足或过多。长期睡眠不足或过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引起内分泌紊乱,使身体分解脂肪能力降低,导致体重增加、肠胃功能与记忆力下降、易疲劳,影响心脏功能,增加患病概率。第四,药物副作用。某些抗抑郁和激素类药物影响人体的代谢率或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第五,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体重异常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它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脂肪分布等,使得一些人天生就更容易发胖。
精准施策,科学有效地进行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从政策到生活的全面革新,是人们认知的革命,关系到亿万人民,关系到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行动。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前期、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要针对自身不同情况,科学评估,辩证施策,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等情况发生。
合理膳食,总量控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管住嘴”。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重和肥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慢性病,都是嘴惹的祸,都是吃出来的。因此,“管住嘴”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一环。《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要均衡,要注意营养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多吃优质蛋白,少吃油腻、加工食品,远离垃圾食品。要细嚼慢咽,学会总量控制,防止暴饮暴食。《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所列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给出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食养原则和建议。
坚持不懈,科学运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迈开腿”。“迈开腿”要坚持不懈,要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要选择适合自己运动方式,探索最佳的锻炼方法。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身体素质的改善。根据各自不同的年龄、身体和环境条件,可选择快走、游泳、瑜伽、跳绳等有氧运动,以达到高效燃烧脂肪的目的;也可选择深蹲、哑铃、平板支撑等力量训练,以收增肌提升基础代谢之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尝试运动锻炼多样化,始终绷紧运动锻炼这根弦,将运动锻炼与自身体重管理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设置专门运动时间,长期坚持,雷打不动;把生活、娱乐、工作与运动锻炼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上下班、工间操时间,加强锻炼,常做伸展运动,减少久坐时间,如此等等。
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一定要注意运动安全,科学评估,量力而行,必要时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适度睡眠,放平心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体重控制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因其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特点的差异,对睡眠时间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以保证其身体健康发育。这方面,《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给出了各年龄段的适宜睡眠时间,对于我们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指导。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长期心理压力过大、情绪低落或受过心理创伤、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的行为,从而导致体重下降或肥胖。因此,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是我们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保障。“吃得香,睡得着”、“拿得起,放得下”,开朗大度,生活处处皆美好!
明确目标,科学减肥
对于超重和肥胖者来说,减重减肥是达到健康体重标准的唯一途径。在减重减肥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减重减肥目标,运用科学方法,避免目标过高过低或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健康问题。其次是采取措施,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有条件的可配备“一秤一尺一日历”工具包,建立自己的可视化管理体系。第三,避免急躁情绪影响。“一口吃不出个胖子”,减重减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制定减重减肥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这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的《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给出了相应答案: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及肥胖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同时也明确指出,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或超重合并相关并发症者,需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医生专业指导,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第四,科学减重减肥,一定要避开认知上的误区和陷阱。要知道极端节食不等于快速减肥、局部减脂不存在捷径、网红药物不能替代健康管理,倘若认识不到以上陷阱的严重危害性,任性为之,不但达不到体重管理的目的,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每个人都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习惯,主动学习健康体重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体重管理,充分发挥个人、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力量,“体重管理年”行动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党中央号召的“健康中国行动”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 侯春玲
(大众新闻记者 李丽)
责任编辑:蔡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