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聚焦三个“一”,打造基层解纷新“枫”向
地方法治 | 2025-03-18 14:28:35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在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山子河机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空港经济开发区迸发生机活力,万亩茶园郁郁葱葱茶香弥漫,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便坐落于镇驻地南侧,法徽擎于法庭之上,昭示着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以公平正义维护一方安宁与发展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坚持聚焦三个“一”,以党建为引领,厚植司法为民理念,建立全流程解纷网络,全力助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2024年至今,后村法庭结案457件,判决75件,调撤率达83.94%。
突出党建引领 迈出司法为民“最先一公里”
“法官,我愿意接受这个赔偿方案……”在东港区后村镇竹田新村“和茶馆”,一起因耕地产生的人身损害纠纷案件正在进行调解。
原来,李大爷与王大爷是一对昔日的同村好友,却因种地问题产生肢体冲突,甚至拾起了本作为劳作工具的镰刀。在冲突中,王大爷将李大爷打伤,尽管警方试图介入调解,但因分歧过大,未能达成协议,派出所拟对王大爷采取行政处罚及拘留措施。李大爷因此次事件也支付了超过一万元的医疗费用。
通过后村镇“社会治理日报”了解到该情况后,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庭长路伟认为,“从法律上讲,这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纠纷,但考虑到双方为近邻且年岁已高,单靠法律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有可能激发更多邻里纠纷。”遂依托后村镇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与派出所、司法所、调解员及村委会等多方力量组成调解团队,共同前往“和茶馆”进行调解, 在茶香四溢的氛围中,大家纷纷端起了茶杯,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李大爷同意减免部分赔偿要求,而王大爷也同意一次性支付医疗费用15000元。
纠纷的圆满化解,是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村-管区-乡镇”三级矛调机制的结果。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在村一级,将村居书记、妇女主任、治保主任发展为“司法联络网格员”;在管区一级,打造矛盾纠纷化解“和茶馆”,充分发挥法庭据法说理作用;在乡镇一级,每日提报“社会治理日报”,并从法律角度给出意见、指导调解。
坚持情在基层 走好释法析理“中间一公里”
“真没想到法官会到村里来给我们办案,实在是麻烦了。”原告老赵感激地说道。
老赵承包了本村的12亩土地,后因村委失误,又将该12亩地转租给了宋某。后老赵找到村委,双方商定由村委另外划定同样面积的土地归老赵使用。从宋某占用到村委重新划定土地有近两年的时间差,老赵认为村委应支付这期间的土地占用补偿,但就此始终未能与村委达成一致,于是老赵一纸诉状将村委诉至法院。
为防止矛盾升级,方便群众诉讼,路伟决定将法庭“搬到”村委开展巡回审判,从情理和法理两个角度向双方释法析理,耐心细致的进行调解,努力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村两委成员在庭审现场开会讨论确认,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意见,由村委支付老赵适当占地补偿。
近年来,为让人民群众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一方面坚持巡回办案,深入村镇“上门送达”“上门调解”,把法庭搬到村委大院、田间地头,向群众提供“田间法庭”“农忙法庭”等特色服务,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释法析理、“法庭开放日”等普法宣传活动,努力把想讲的和群众想听的相结合,专题普法宣传20余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辖区形成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为维护辖区社会平安法治建设提供司法智慧。
强化审执一体 打通合法权益兑现“最后一公里”
“法官,我三十年前花1700块钱买的房子,他居然说是借的,我不可能还回去呢?”法庭上,被告王大爷激动地说。
然而,原告刘大爷坚称三十年前将房子借给了王大爷,并出具了借居协议和带有自己姓名的房产证,要求王大爷返还房屋。
“房子究竟是借还是买?”
为弄明白这个问题,路伟联系当地网格员及村“两委”、包片领导摸排情况,通过查看村房买卖的历史记录,了解到同类房屋价格都在1600元到2000元左右,“名租实买”的事实虽已明晰,但王大爷并非本村村民,无权购买本村房屋。经与村干部联合做工作,刘大爷同意补偿王大爷房屋修缮、升值等费用6万元,王大爷也同意搬出去。
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只要达成调解协议,法官审查不违反法律规定后就可以结案了。但考虑到怎么搬、搬到哪里去的问题没解决,后续腾空房屋又是一大难题,可能再引发一起执行案件。
于是,路伟协调村里很快在附近新小区给王大爷又找了间租金较为便宜的房子,王大爷也同意用补偿的费用租住。两位老人选了个好日子,在10月11日重阳节这一天完成了腾房搬家,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为打通合法权益兑现“最后一公里”,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法庭以多种方式努力将执行思维引入法官的裁判视角。在审理阶段,驻庭执行员与审判团队合力调处纠纷,开展执行风险提示、责任告诫、释法析理,提前了解当事人信息及案件争议焦点,为后续执行打好基础。在判后阶段,将案件进入执行率纳入考核,通过承办法官跟踪回访、案后答疑,督促当事人按期履行。在执行阶段,实行原审法官一体参与疑难复杂案件执行方案制定、信访案件化解制度。
置身青峦碧水,扎根基层沃土。法庭的警车穿梭在辖区街道村庄的每一公里,道道车辙讲述着司法为民的故事;法官的脚步丈量着乡路土地,串串脚印是寻找基层治理的最优解证明。解纷路上,路伟还将带领后村法庭这支年轻的团队继续深耕法治热土……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