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职教改革路在何方?这所老牌职校回应热点交出“淄博答卷”

速览淄博 | 2025-03-18 16:25:19原创

李波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职业教育改革未来将走向何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到底怎么融? 近日,有关职业教育的话题,引发全民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热点,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

在淄博市技师学院,不仅有“专业群”的精准布局,还有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更有师资队伍的优化与社会服务的强化。这所有着67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正用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回答全国两会的“技能人才教育方向”之问。

淄博市技师学院2021级技师班学生刘俊杰正在实训操作。

技能出圈的N种可能

3月16日,电气工程系主任郭郁汀告诉记者,2021级技师班学生刘俊杰在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玻璃断面监测报警装置出现问题,于是重新对装置进行了设计、升级和改造,不但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率,还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在淄博的苹果园,学院教师孙磊研发设计的苹果自动套袋机,也大幅提高了果农的装袋效率,在销售旺季为果农增收提供了保障。

如今,学院的技能人才早已突破校园的围墙,在企业频繁创造价值,让技能出圈,让技能人才上位:近三年,学院开展交通、学历提升、安全培训、金蓝领等职业技能培训48000余人,高级工以上占比达50%;帮助产业工人提升学历近3000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000余人。

从数字看行动,上述成果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的最佳注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企业的“技术外援”需求,在学院总能得到响应。近五年,完成企业技术合作课题35项,解决技术难题26项。学院高鹏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攻关,开展校企技术合作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近百万元。

诚如院长杨维江所言:“我们的教学内容,既要对接前沿科技,也要顾及企业实际,让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技术,让他们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淄博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操作。

把教室开进生产线

学院与山东松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智能制造工程系师生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设计改良了铝型材8371夹具,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0%,废品率和返修率降低到了3%,提高了企业收益。

在鲁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进自国外的先进生产线昼夜轰鸣,这里既是课堂,也是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在真实项目里摸爬滚打,上岗就能挑大梁。”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郭常勇的话,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印证——精密零件订单直接搬进课堂,学生加工合格率高达98.7%。

在学院设立“校中厂”,投资过亿元建有工学一体化标准实训场地206个,配备国内外先进装备、实训平台4000余台套,提供实训工位5500余个,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在企业推行“厂中校”,在45家企业设立教学工作站,与66家企业共建84个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提供实训工位8000余个,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这种“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直接让学院变成人才孵化器。

300余家优质企业注册学院就业信息网平台,年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优秀毕业生就业于西门子、费斯托、吉利控股、海信等全球知名企业,薪资与本科生同等水平。

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玉环表示:“我们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企业设置教学工作站,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最终形成‘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实习如同上班’的新型职教办学模式,校企协同培养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新能源汽车实训场地授课。

教师:既是教授,又是工匠,还是发明家

今年两会提出,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应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实现技术经验与教学资源共享。

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教师昃向淋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代表,他的日程表总是爆满:上午带学生解决大赛难题,下午到企业研究生产瓶颈,晚上准备课件。学院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60天,带回的成果直接可以当教案。

学院致力打造“教学名师+技能专家”高水平师资队伍,8位全国技术能手、85位省技术能手,加上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共计100余人;淄博市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等8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堪称“阵容豪华”。

学院教师参加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得1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总成绩居全国首位,教师大赛奖杯摆满办公室。

同时,学院还引入企业骨干、行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其中在聘40位产业教授,将企业最新技术直接“空投”课堂。

学生王鑫瑞说:“我们老师,既是教授又是工匠,还是拿着专利的发明家。”

淄博市技师学院现代餐旅实训中心的西餐实训。

90%对口率背后的产业“读心术”

“去年刚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毕业生,今年被吉利、比亚迪疯抢。”交通工程系主任赵龙阳表示,学院里设置的专业,其实就是目前产业趋势的需求。

学院已经掌握产业发展的“读心术”,紧盯产业转型需求,每年动态淘汰旧专业,新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向新专业,如今学院的专业与产业对口率飙至90%以上。

学院密切关注国家发布的新工种,关注区域产业升级新动向,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新需求,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契合关系,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建设符合国家战略需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专业。

目前,学院已经建成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制药与化工技术、现代餐旅服务、数字商贸、文化创意等8个专业群33个专业。学院拥有省技工教育示范性专业群2个、省技工教育百强专业3个、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8个、省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5个。

学院党委书记傅曙光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紧跟产业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化等路径,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淄博产业发展贡献坚实的人才力量。”

当两会春风吹拂齐鲁大地,这所67岁的老牌职校正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着技能人才的“新鲜血液”。从全国技能大赛摘金夺银的学子,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技能尖兵,他们用行动书写着“技能改变命运”的篇章。

而这,或许正是“职教改革”未来最美的样子。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刘磐)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