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关爱 “一老一小” 绘就 “朝夕” 幸福底色

速览淄博 | 2025-03-20 16:17:44原创

周琳琳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在淄博经开区南定镇五公里社区民俗文化馆内,63岁的退休职工袁俊平正手持刻刀指导居民制作烙画,展柜里陈列着他与10余名“银龄导师”共同创作的根雕、篆刻作品。“过去觉得退休后只能带孙子,现在带着老伙计们一起办展览、教手艺,感觉自己还是社区发展的‘主力军’!”袁俊平的话道出了南定镇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南定镇以“为老为小”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品牌塑造“三管齐下”,打造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样本。

阵地融合 高标准托起全龄服务生态圈

走进南宿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法教室里墨香氤氲,合唱团歌声流淌,手工课堂内老人们正凝神篆刻,隔壁活动室则传来孩子们做手工剪纸时的欢笑声……这幅“全龄服务阵地”的生动场景,正是南定镇构建服务生态圈的缩影。近年来,全镇36个村、社区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从“为老服务综合体”到“公益课堂”,从健康驿站到非遗工坊,搭建起覆盖“老中青幼”的多维服务体系。

聚焦老年群体需求,岳店村“为老服务综合体”日均接待老人90余人次,83岁的臧大爷感叹:“饭菜比儿女做得还香,还能免费理发洗澡,真是享福!”各社区老年大学依托阵地资源,邀请专业志愿者开设书法、舞蹈、篆刻等十余门课程,模特队的优雅台步与民乐器的婉转旋律交织,让银龄生活焕发新活力。

服务生态圈的另一端,青少年的成长空间同样精彩:五公里社区“小树苗”公益课堂推出书法、泥塑、跆拳道系统课程;宇峰社区“‘宇’你‘童’行”手工课堂传承非遗文化;苹果园社区“彩虹课堂”里,孩子们用秸秆编织出非遗作品;岳店村党史文化长廊回荡着“童声讲党史”的稚嫩宣言。从为老服务综合体到亲子工坊,从免费澡堂到健康驿站,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触达全龄服务场景。硬件升级撬动理念革新,南定镇将传统活动空间转化为“空间共享、功能复合、服务精准”的治理枢纽,一幅“老有颐养、幼有优教”的全龄友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队伍联动 “银龄力量”携手“红色合伙人”激活治理动能

五公里社区民俗文化馆是由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红色合伙人”和“银龄导师”共同筹建的文化阵地,也是南定镇创新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10余名书画、根雕等非遗传承人不仅在此展示技艺,更深度参与文化馆运营,从展品布置到组织手工艺课堂,银发智慧渗透每个角落。以这座文化馆为起点,五公里社区探索出“银龄+”治理新模式:组建“银龄议事团”,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宣传和监督;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公正客观调解邻里纠纷;妥善解决社区待办事项……他们既是民俗文化馆的“策展人”,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更是社区治理的“智囊团”,通过这种“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机制,让老年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力军。

此外,南定镇实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协同推进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社区志愿者“五社联动”。联合药店、医院等“红色合伙人”组织开展健康义诊,企业志愿者认领“微心愿”帮扶困境家庭,专业老师组成“护苗联盟”提供课后辅导。从非遗传承到矛盾调解,从环境监督到儿童关爱,多元力量正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机制深度融合,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图景。

品牌创新 “需求导向”催生精准服务新模式

“上周‘点单’的家电维修服务,这周四就安排上了!”西山社区80岁的李奶奶对“点单式”志愿服务赞不绝口。据悉,为满足辖区居民生活期盼、提高幸福指数,西山社区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为老”志愿服务,创新推进“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使民生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为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西山社区,每周四固定开展的“为老”志愿服务活动,成了老人们的日常盼头,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进行“点单”,志愿者们则按照“订单”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全领域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开设了书法、合唱、舞蹈、走秀、太极拳等十余门课程,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从白发苍苍的“银龄导师”到朝气蓬勃的“护苗志愿者”,南定镇通过“一老一小”志愿服务,以点带面,构建了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温暖网络,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之路。当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当社区事务变成家家户户的“心头事”,共建共治共享就不再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如今,这座小镇的温暖故事仍在续写,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周琳琳)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