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睡VS不想睡,是谁夺走了健康睡眠?
刘志坤 李苗1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5-03-21 10:25:54原创
当深夜朋友圈开始接力晒凌晨四点城市夜景,当防脱洗发水销量突破银河系,恭喜你解锁21世纪“人类生存新成就”——进化成不需要光合作用的夜行生物。
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会暨全国睡眠障碍筛查工作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近半数(48.5%)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且困扰率随年龄增长逐渐攀升。
2025年3月21日,在第25个世界睡眠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调查了那些“不听话的睡眠”。(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从医院到工厂
“黑白颠倒”加剧身心压力
某医院心病科护士周女士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护士们大多四天上一次夜班。夜班分为单双岗——单岗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双岗则稍微轻松一些。
夜班的较高频率,让不少人的睡眠“不太听话”。
“夜班工作很繁重,而且压力大。” 周女士表示,上完夜班后紧张感还会持续很久,入睡比较困难。哪怕能进入深度睡眠,长期夜班依旧会造成严重的焦虑,以及身体疲乏、头疼、生物钟紊乱等问题。
周女士坦言:“比较崩溃的是刚调节好自己,就要进入下一轮的夜班了。”
夜晚的大楼(受访者供)
某工厂员工崔先生表示自己上班是“三班倒”,每八天会有两个夜班。夜班从0:30上到早上8:30。
“两个夜班前后都有24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用来调节作息。” 崔先生提到,虽然有时间来进行休息,但自己的睡眠质量依旧有所下降,有时候还需要服用褪黑素来调节生物钟紊乱造成的失眠。
主动熬夜是自由?
青少年晚睡已成常态
相较于“不能睡”的人群,有不少人自愿选择了“不想睡”。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入睡时间为23:15,仅39.1%的人在23:00前入睡,且年龄越小入睡越晚。
学生小黑(化名)表示自己放假期间几乎每天都会熬夜,上学时则维持在一周两三次的频率。入睡时间一般在凌晨的1:00到2:00。
据小黑回忆,熬夜的时候主要是在娱乐,比如用手机看小说、聊天、浏览社交媒体等。
“能够自主熬夜很幸福,代表第二天没有必须早起的压力。”小黑强调,这是她自由选择的结果,把自主熬夜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联系起来。
现代社会人们苦于忙碌被动的生活,个人时间受限,夜晚则为无处释放的压力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许多人便熬夜来获取更多自由时间。此外,青少年身体恢复比较快,也容易导致其忽视熬夜危害,加剧报复性熬夜行为。
在孤独感的包围下
如何获得更健康的睡眠?
除了工作和自我选择,压力导致的孤独感也是造成睡眠问题的原因之一。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凯华分析,长期的压力使人易生孤独感,负面影响显著。
“有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引发社交退缩,加剧孤独感,后者又影响社会互动,形成恶性循环。”张凯华说,报复性熬夜与心理有关。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身心愉悦有助于改善睡眠健康。
如果已经存在睡眠问题,该如何改善?
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治医师于成表示,从中医上讲,适应昼夜颠倒的生物钟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身体亏虚,引起一系列不适,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于成建议,尽可能少熬夜,少加班。“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夜间工作的时候要适量饮水,白天可以做八段锦。”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体质喝一些代茶饮进行调理。如果睡眠障碍比较严重建议去医院诊断用药,进行系统调整。
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表示,睡眠问题与每个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希望社会倡导科学作息,从公共卫生、技术创新和公众意识多层面协同发力,助力提升全民睡眠健康水平。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刘志坤 李苗 实习生 王心铭 莫李凝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