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回望童年,关注生命教育——蔡崇达新作《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面世

体娱场 | 2025-03-22 13:56:27原创

孟秀丽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蔡崇达最新非虚构作品《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2024年底由果麦文化推出,这是他继“金色故乡三部曲”(《皮囊》《命运》《草民》)之后,首次推出的童书向新作,且是受女儿邀约、与女儿联手创作的(女儿负责书中部分漫画)。书中,蔡崇达编织了一个个关于生命、陪伴与告别的故事,不仅是他对童年的深情回望,更是他关注生命教育、献给渴望被爱与理解之人的礼物。日前,蔡崇达就该书创作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好作家都应该为儿童写作

蔡崇达说,这本书虽是受女儿邀约而创作,但女儿的邀约只是推动力量,他自身本就有创作这样一本关注生命教育的图书的心愿。蔡崇达认为,好的作家都应该尝试为儿童写作,或者尝试为所有成年人最童真、本真的那一面写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回到一个人跟这世界最本真的关系里,其实那是人们奠定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最关键的节点,是人和这世界发生关系的基本点。”蔡崇达喜欢的鲁迅、E.B.怀特都曾为儿童写过书,他认为,好的童书本质上要写出国家、民族积淀的文化、思考、感受的基本模型,最终积淀到它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理念,这甚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本家底。“我觉得人可以跟世界相互映照,甚至人和万物也可以相互交融、彼此构成、彼此支撑。这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天人合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度发达的民族,擅长为自己和万物构建一个秩序,然后相互获得力量,相互映照、彼此支撑。”

蔡崇达抱着这样的念头进行创作,“写一本回到人和这个世界根本关系的书,这在我看来格外重要。”这是蔡崇达生命教育的重要表达。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发展、重大变革,“我们在知识、技术各方面拼命追赶世界,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偏知识性、技术性的,而在生命教育上其实是比较缺失的。”在蔡宏达看来,生命教育即关于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关于怎么面对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重新确认人和自我内心的状态,是否能安放内心等,是非常重要的。“当下整个世界处于巨大的震荡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那我们能不能尽可能为人心找到确定?这个确定就是建立跟万事万物的很笃定的、很坚定的、很真实的联系。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民族很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很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成该书创作后,蔡崇达坦言自己“被支撑、被拥抱、被托举”,“让自己内心又重新安放了一次,汲取到很多力量。我很开心把这样的故事、理念表达出来了,把我自己安放内心的过程呈现出来了。这在当下特别重要,因为时下很多人的内心是无法安放的。”

文学是人类储存灵魂的唯一机会

在蔡崇达眼中,文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词语是“很神奇的东西”,他坦言因文学而受惠,也反哺社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用词语梳理成长经验、剖析时代命题、叩问心灵。而这认知,恰恰基于他自己的成长经验。“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内心里开始长出很多我不认识的情感和欲望,因为当时掌握的词语不够多,那些情感、情绪、欲望让我困扰,手足无措却无法求助。“当时关心我的老师和家长问,你到底在烦恼什么?在难受什么?我张了张嘴却说不出来。然后我发现了,人真的很难自我表达和自我理解。我们的内心可能跟外在宇宙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广袤的、有大量晦暗不明的存在,所以就需要一个个文字的光点去照亮那些地方。”

蔡崇达表示,当有人通过文字的光点去照亮那地方之后,你若读到那段话,就会感觉他怎么把我没有说出的话、不理解的部分说出来了?被一段话击中,无疑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文学作品是什么?是很多词语的相加,词语组合成句子,再组合成段落,再组合成一篇文章。文学在我理解就是一个个纯粹的、真挚的灵魂,拼了命地发出各种文字的、词语的光点,要去捕捉我们内心世界共通的那些自我理解和自我表达的部分。”

蔡崇达表示,他之所以想要写作,就是自己越来越迫切地知道,词语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是“人能够看见自我内心,甚至是储存他人内心,储存他人精神世界,甚至是唯一的工具”,“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并且构成我们本身,实际上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理解、这样的感受,是众多人相互参与的。很多人构成我们内心很重要的部分,很多人映照出我们内心很难以表达的部分,所以对我来说,我只有拼命地发出文字的光点,我才能照亮我的内心,并且照亮我的内心里面构成我内心的那些人事物。文学作品其实是人类储存灵魂的唯一机会,也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为他人的灵魂,为自我的灵魂安一个窝。”

养小动物,陪孩子经历一次生死

完成“金色故乡三部曲”之后,蔡崇达很快投入了《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的写作,之所以这么着急写这本书,确实跟她女儿有关。蔡崇达意识到作为父母的局限性,一直在思考,“父母无法陪伴自己小孩的一生,你没办法陪孩子行进完人生的全部,早晚会告别你的小孩,那怎么办呢?你怎么样才能放心地把你的小孩交给谁呢?当时这个问题缠到我内心,这个思考也让我内心非常难受。”于是从女儿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他就鼓励女儿养一只狗或养某只动物,“我想,起码在她面对最困难命题的时候,比如说面对生死的时候,我能陪伴她,起码她要面对的第一次生死不是父母。我们父母能先陪伴她去经历生死。”蔡崇达表示,“我们知道生死是一个太难的命题了,面对死亡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所以我会希望她养一只小动物。在她第一次认识死亡的时候,我是陪着她的人,而不是她告别的对象。”

同时,蔡崇达深刻体悟到,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被浮躁、彷徨、无所归依的情绪困扰,这是因为知识迭代太快,而很多经验速朽,“如果你学会陪着他,让他学会跟这个世界交朋友,从这世界汲取到力量,汲取到陪伴,或许你才能放心地把他交给全世界吧?我在明白这个事情之后,就觉得一定要写这本书。一是通过书中一个个故事,一次次认识一个生命跟一个生命发生关系,直至告别一个生命,去演练怎么面对人一定要面对的生老病死等诸多命题。二也通过这一次次跟不同的生命发生关系,告诉他人和世界万物可以发生怎样的情感的相互依托和相互构成,简单说就是陪他练习跟这世界交朋友。我觉得,当我陪着他学会跟世界交朋友的时候,其实也是我把全世界送给他了。我觉得这就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礼物。”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