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青松荷韵,魂归泰山——怀念杨辛先生

博览 | 2025-03-25 13:09:56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

2024年3月7日下午,得知杨辛先生病危,我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一周前他还和我通话近30分钟,细致地交代和指导了一些工作。从接到消息那一刻开始,我一直为杨辛先生祈祷,希望有奇迹发生。令人悲痛的是,次日凌晨收到杨辛先生病逝的噩耗,享年102岁。

杨辛先生仙逝一周年了,在我心里,他仍是那样和蔼、慈祥、亲切。往事历历在目,思念绵绵无期。

2024年1月,笔者在三亚市保亭县寓所看望杨辛先生

结缘北大,醉心美学

杨辛先生早年历经艰辛,1922年出生于四川巴县(现属重庆市),12岁时父母双亡,因为经济困难,曾寄居茶馆寺庙。1939年,他在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当练习生,负责账务。1943年,得公司上级的欣赏和帮助,他离开民生公司进入南开中学高中部学习,后因事到云南昆明,借住在同学汤一介家中,以家庭教师、卖报纸为生,并因此结识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汤用彤先生并为汤先生抄录文稿。1946年秋,杨辛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徐悲鸿、董希文先生。

1956年,杨辛先生成为北大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的学术助手,开启了在北大的五十多年教学、研究生涯。杨辛先生常说,没有北大前辈的培养和学术环境的哺育,就没有他的今天。因为杨辛先生学过艺术专业,1960年,他被调至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担任主任。在那里,他讲授美学原理课程,并认为美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结合,通过美学学习培养青年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学人才。杨辛先生在美学领域的另一重要贡献是美学教材建设。1961年,他参与了由王朝闻先生领导的《美学概论》教材编写组,担任副组长,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本《美学概论》教材。1983年,他与甘霖先生合作撰写了《美学原理》一书,该书被众多高校用作教材,并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据统计,《美学原理》已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突破百万册。

“这些微小成绩的取得都是和汤先生对我的培养分不开的,汤先生、汤师母对我的恩情,我终生铭记在心。”杨辛先生说。2002年,杨辛先生含泪写下“春风化雨,绿草如茵,燕南庭院,有我双亲”一诗,深深怀念汤先生、汤师母。

杨辛先生回忆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瞬间

钟爱泰山,情系“三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川湖泊常常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寄托。对于杨辛先生而言,泰山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979年,中国美学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工作会议。这场会议不仅集结了众多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是为杨辛先生与泰山的首次邂逅铺设了桥梁。会议后,杨辛先生与友人一同游览了泰山,领略了这座古老山脉的雄伟与壮丽。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泰山之巅时,杨辛先生与友人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那一刻,万籁俱寂,只有阳光与山峦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杨辛先生被泰山的雄伟深深折服,仿佛在这一刻,他与这座古老的山脉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纽带。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它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在杨辛先生的眼中,泰山代表着坚韧与不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次泰山之行,让杨辛先生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了这座山脉,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1986年,泰山准备申请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杨辛先生负责美学方面的材料准备工作。他借此机会全面审视泰山,沿古径攀登,欣赏奇松怪石、飞瀑流泉,感受其独特韵味,在山顶俯瞰云海群山,如临仙境。此次考察深化了杨辛先生对泰山的认识,不再仅欣赏自然美景,更思考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他撰写的《泰山的美学考察》不仅成为现代泰山美学的奠基之作,更助力泰山于1987年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在这篇文章中,杨辛先生详细描述了泰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分析了其美学和文化内涵。泰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典范,更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神圣之地。杨辛先生的认识从个人体验拓展到学术文化的梳理、鉴赏和阐发。他的深入研究提升了泰山的知名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杨辛先生自1979年起,每年都坚持攀登泰山,用自己的脚步探索这座雄伟的山峰。据统计,他一生共登泰山47余次,其中徒步登山37次,展现了对泰山的深厚热爱和执着追求。在杨辛先生眼中,泰山不仅是山峰,更是精神的象征。他的《泰山颂》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精神内涵:“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泰山的精神肖像,更寄托了杨辛先生对泰山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这首诗已成为经典,被镌刻在泰山南天门和天外村景区,成为游客必看的景观之一。

在杨辛先生的登山经历中,他不仅仅是在攀登一座山峰,更是在体验一种人生。他亲身感受泰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滴清泉,聆听其声音,领悟其精神。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他不仅仅口头赞美泰山,更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泰山文化。多次参与文化研究和传承活动,为泰山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辛先生向笔者介绍近期创作的书法《泰山颂》(隶书)

在泰山,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环卫工、挑山工和护林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为泰山的美丽与安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不尽如人意。杨辛先生与好友钱绍武先生共同发起书法作品义卖活动,筹集善款,改善这些劳动者的生活。2016年12月18日,泰山景区“三工”基金慈善拍卖会在岱庙信道堂举行,最终拍得了539万元。两位先生将全部资金注入泰山“三工”慈善基金,为劳动者送去温暖和希望。

2024年1月,我向杨辛先生询问了当时筹备“三工”基金会的情况。他深情地告诉我:“挑山工、护林工和环卫工都非常辛苦,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泰山奉献,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泰山精神。”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些劳动者的敬意。随后,杨辛先生还充满激情地朗诵起了他为“三工”创作的诗歌《挑山工》。诗中描绘了挑山工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品质:“挑山工,挑山工,性实在,不谈空。步步稳,担担重,汗如泉,劲如松。顶烈日,迎寒风,春到夏,秋到冬。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他的朗诵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一字一句,抑扬顿挫,而这时他已是102岁的老人。

龙年春节来临之际,杨辛先生撰写“福”字

喜荷高洁,书以载道

杨辛先生除了深入研究泰山文化之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收藏荷花艺术品。荷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洁身自好,不被世俗所染。杨辛先生认为,荷花的这种品质,正是人生境界的象征。荷花代表了高洁、清雅、纯净的精神境界,是人格精神的象征。通过收藏荷花艺术品,杨辛先生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热爱和敬意,更传递了他对人生境界和人格精神的追求和崇尚。他的收藏品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份份精神的寄托和追求。

在杨辛先生的晚年生活中,他将全身心融入书法艺术的创作中。早年,杨辛先生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接受了严格的绘画艺术训练,师从徐悲鸿、董希文等艺术巨匠。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辛先生的艺术触角逐渐延伸到书法领域。他在北大从事美学教育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使其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其晚年作品苍劲洒脱,恰似泰山经石峪石刻,风雨磨洗更显浑厚,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与生命,仿佛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受到人生的起伏。

杨辛先生赠语:见贤思齐

2024年3月30日,杨辛先生的骨灰安葬于泰山脚下,圆其“此生有涯,而师泰山无涯”的遗愿。他曾自喻为“哲学泰山、美学泰山、书法泰山的挑山工”,以一生践行对中华文化的托举。如今,先生虽逝,但其精神早已与泰山松石共铸、与荷香清韵长存。

杨辛先生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关于美、生命与奉献的教科书。他教会我们:学问当如泰山,扎根大地而仰望苍穹;品格当如荷花,生于泥淖而香远益清。先生魂归岱宗,但他的美学理想与人格光芒,将永远照亮学子求真的征途。

(郭东旭)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