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四个突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吕光社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3-25 16:19:43原创
在齐鲁大地的西南部,邹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创新的实践,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近年来,邹城市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开展“百区千村”行动,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发展篇章。2024年,邹城喜讯连连,获评全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和首批数字农业发展县,还成功举办山东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
突出党建领航,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在邹城,党建引领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这里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锻造村级干部、驻村干部、乡土人才“三支队伍”。
“头雁领航”工程让村支部书记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创新采用“挂职锻炼”“导师帮带”的成长模式,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赋能培训班,全市566名村支部书记、2480名村“两委”成员接受全面系统培训,他们带着新知识、新观念回到村里,成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和“主心骨”。大束镇钓鱼台村朱玉建书记以前在外做生意,回村干支部书记后,带着大家修整河道、美化环境,搞大棚种植、发展特色旅游,村民都夸他说:“现在村里环境比以前好了,周末来玩的游客很多,我们在周边开农家乐、搞特色采摘,也都吃上了旅游饭”。
182名作风硬、能力强的干部响应号召,奔赴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组建“第一书记联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合资源、共建组织、共办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村子发展方向更明确了,实际困难解决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归雁回引”工程则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全市高标准建设8处“归雁回引”工作站,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吸引着游子归来。如今,动态储备乡土人才已达2600人,其中4人获评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这些乡土人才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回到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突出产业赋能,奏响强村富民“奋进曲”
邹城市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邹城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连增”,每一粒饱满的粮食都是邹城对农业初心的坚守。特色产业更是发展得红红火火,“邹城蘑菇”跻身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品牌价值高达41.3亿元;“看庄土豆”获评2024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00万平方米,工厂化渔业养殖突破5万平方米,规模不断扩大。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邹城成绩斐然。培育济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7家,其中友和生物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海鼎饲料、米能生物入选“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8个山区镇小微产业园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成功引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轻工制造企业136家,为2万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3万元。石墙镇光头李记的工人王甲庆表示:“以前在外打工挣钱,最舍不得的就是家里的孩子。现在在家门口打工赚的不比外边少,还能天天回家陪孩子,幸福指数比以前高太多了”。
此外,邹城精心打造“邹东深呼吸”品牌,修建220公里乡村旅游路,将40余处景点串联成线。草莓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大洪漫谷、福特纵横户外主题乐园等产业项目的落地,更是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2024年,邹城市接待乡村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亿元,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突出示范引领,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
漫步在邹城的乡村,处处是整洁美丽的景象。邹城按照“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邹地差异化打造2个A类片区、7个B类片区、3个C类片区,凭借出色的建设成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济宁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表现突出县。14个片区党委、11家强村共富公司相继成立,42个产业项目蓬勃发展,片区内各村集体收入增长20%,全市70%的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村子富了,村民的生活也更有盼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春、夏、秋、冬”四季战役成效显著。25个省市级和美乡村高标准建成,总数达到135个,美丽庭院建成率达45%,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均达100%,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邹城还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农村道路145公里,实现“快递进村”全域覆盖,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572处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及康复理疗设备,17家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大幅提升。
突出共治共享,构筑乡村治理“新生态”
在邹城的乡村,治理方式不断创新,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3985个农村网格如同一个个神经末梢,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2.3万名网格员活跃其中,常态化开展“敲农门、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将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孟子“和为贵”思想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调解纠纷的法宝。鼓励群众以调促和、定纷止争,全年调解纠纷1964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9%,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各级党组织领办654个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纷纷加入,开展活动7000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万件。“泉小哥”志愿服务品牌获评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同时,邹城充分发挥孟子故里文化优势,开展“新生活、新风尚”等活动8400场。千场大戏进乡村、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孟子乡音服务队”的组建,惠及农民群众120余万人次,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通讯员 邹正言)
责任编辑: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