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无妨,但别为难自己
来源:央视网
2025-03-25 14:50:07
“国家版减肥指南”“减肥食谱”“体重门诊”……最近一段时期,减肥成为不少媒体喊话的大流量话题。
无论是“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还是《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文件,其主旨精神都是向公众倡导以健康为核心的体重管理理念,强调科学减重与生活方式优化。其本质是推动公众从“体重焦虑”到“健康自觉”的观念转变,构建一种包容、理性的健康生态。
这是好事、实事,但部分自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流量密码,一些商业机构也迅速嗅到了商机,借机大肆渲染和贩卖“肥胖即原罪”的焦虑,将减肥生生地塑造成一场个人对自己非赢不可的“战争”。
从“胖女孩逆袭人生”的“爽文”,到“连体重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人生”的PUA式洗脑,从“五天掉秤八斤”的“魔鬼训练”,到代餐奶昔喝出马甲线这样的“卡路里经济学”,从“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宣言,到一些减肥训练营里传销氛围式的口号,本来正常的健康需求就这样被异化为一个个无止境的消费竞赛,使减肥沦为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减肥确实没有捷径。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不会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但着实没必要背负如此大的精神压力。我们自己要清醒认识到:减肥的本质是健康议题,而非审美审判;科学减重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优化,而非自我苛责的苦行。相关指标数能够在正常值左右即可。人世间走一遭,已不容易,何苦如此为难自己?
决心减肥的朋友们,请务必跳出两个认知陷阱。其一,肥胖总是被贴上懒惰、不自律的道德标签。我们当然不否认有这方面的因素,但这种简单归因忽视了肥胖成因的复杂性。肥胖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激素水平、工作环境等等,仅仅靠意志力对抗肥胖是不够的,以“轻断食”“戒晚餐”等“自我摧残”方式减肥更是不可取的。减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管理”过程,允许阶段性波动,接纳不完美,才能避免陷入“自责—反弹”的恶性循环。
其二,瘦才是美的,“A4腰”“直角肩”才是完美身材的标准。这是大谬。健康之美本应多元,若以牺牲身体机能换取数字意义上的“瘦”或“达标”,无异于舍本逐末。实际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南明确指出,BMI指数在18.5—24之间即为正常范围。但吊诡的是,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女性,本来拥有正常的体重仍要疯狂减肥,这似乎印证了哲学家福柯的论断——“规训权力已内化为自我监控”。从健康角度来评判,比减掉赘肉更迫切的,是卸下我们心灵的重负。
廓清了认知迷雾,行动上才有的放矢。科学的减肥无非三个维度:平衡而非剥夺的饮食,适度而非过度的运动,自洽而非对抗的心理。
这背后的关键是,减肥要与自己的生活节奏协调,别让身心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否则,肉肉不减,又“赔了健康”。
朋友们,请放下对体重数字的执念,对自己身体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走出减肥焦虑的审美逻辑,在营养均衡的饮食、规律跳动的脉搏中抵达健康的本质——一种充盈又自由的生命状态。
(央视网)
责任编辑: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