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息马地社区:书院传承文脉,诗意浸润生活

来源:大众新闻·期刊中心

2025-03-26 16:48:29

讲历史、谈文化,知识讲座中大家全神贯注;猜灯谜、包粽子,传统节日里邻里欢声笑语;写书法、教剪纸,民俗活动中居民虚心求教……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息马地社区“文化+社区”深度融合模式结出的硕果。

面对新时代文化社区建设要求,息马地社区立足自身特色,紧扣群众需求,以文化书院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互动平台,创新服务模式,让这里成为居民家门口温馨的“文化客厅”。

植根社区:从“空间打造”到“心灵共鸣”

聚焦活化“文化+阵地”多元空间,以物理空间改造赋能文化服务,以文化纽带激活社区人文活力。

迭代升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联通整合和创新利用,有效盘活服务空间,建设“有声图书馆”、戏曲活动室、理论宣讲室等10个功能分区,打造集阅读、书画、非遗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有声图书馆”与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系统联网,每周举办“亲子共读”绘本故事会,引导居民体验阅读之趣,培育“好读书、读好书”的社区风尚。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创新打造“社区记忆馆”,展示20多年来老街坊参加活动的照片,并定期举办口述历史征集、老照片展览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感受“家门口的历史”。

以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黏合剂”,通过文化活动搭建议事平台。选取20名有威信、有才华、会宣讲的热心群众组建百姓宣讲队,运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以群众身边的小故事,讲述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道理”。2025年以来,已开展宣讲活动服务受众1000余人次。利用居民参加宣讲的机会开展“周五(找我)来说事”活动,每周五通过拉家常式的形式听民声、汇民需、解民忧,收集意见建议、解决有关问题共计31项。

服务创新:从“单向供给”到“多元共生”

聚焦培育“文化+品牌”特色优势,打造定制化文化菜单,形成“需求精准对接—服务精准供给—成效精准评估”的良性闭环。

聚焦辖区内老年人与儿童数量多的实际,以笔墨为媒,创新打造“老青共融”书画辅导社,叫响“爱老敬老”和“关心下一代”文化服务品牌,构建起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互动平台。社区老年与青少年书画爱好者共同成立跨代际书画笔会,聘请资深书画专家担任艺术辅导员,依托“老少同庆”“老少同乐”等品牌活动,开展跨代际书画笔会,组织举办“写春联送祝福”“我为老人写寿字”等特色活动,在翰墨馨香中传递孝亲温情,生动诠释“老有所为、少有所学、邻有所乐”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坚持居民当主角,创新实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吸纳退休老人、党员、文艺爱好者,成立3支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志愿队伍,更好地繁荣活跃社区文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定期邀请文化馆、书法家协会等专业团队开展艺术培训,传授文化、教授技艺,以文化能人引领,用文化内涵浸润,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春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开展“社区春晚”“邻里节”等文艺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与新期待。

跨界联动:从“独善其身”到“美美与共”

聚焦释放“文化+服务”治理效能,以文化书院为平台,构建起资源融通、多元参与、终身学习的文化生态圈。

创新“文化书院+”模式,打通教育资源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联动,内部整合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物理空间,外部联动区委党校分校、老年学校、妇女学校、未成年人学校、技能培训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力量,打造“1+N”社区教育矩阵,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科普常识、消防安全、环保知识、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宣讲行动,全方位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与生活品质,让文化空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终身学习充电站”。

立足实际需求,将文化融入社区生活场景,主动搭建与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深度合作的桥梁,建设“快递小哥加油站”,成立心连心、敬老爱老、爱心义剪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发挥信用积分激励作用,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爱老助幼、环境卫生整治、文化文艺服务等志愿服务,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促进社区居民从生人向熟人转变,打造“关门是小家,开门一大家”的新型邻里关系,绘好社区文化新图景。

(来源:“文明实践在兖州”)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