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陪伴经济,人如何成为最美的风景?
捞舆 | 2025-03-28 08:35:00原创
李岳岳 来源:大众新闻
一段时间以来,“马拉松陪跑员月入4万”“泰山陪爬年入30万”的新闻频频刷屏,陪伴经济这个曾经的小众赛道,正迅速闯入大众视野。
从陪诊、陪聊,到陪跑、陪爬,陪伴经济不断拓展着服务消费的边界。相较于传统的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陪伴经济可以延伸至各种细分场景,深入不同世代,让我们看到了消费的更多可能性。据国金证券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500亿元。
百亿蓝海中,似乎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叶扁舟。
依托互联网平台,陪伴经济创造了低门槛、高灵活度的就业机会。就像玩对对碰游戏,想赚钱的摆个技能,有需求的发个订单,大数据一助力,就能实现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的精准匹配。
马拉松爱好者可以凭借运动经验与技能,成为专业陪跑的“私兔”;义乌的市场陪逛,能让你在“7.5万个商位、210余万种商品”中精准购得所需;“cos委托”冲破次元壁,成为无数“二次元”年轻人的造梦者……
可以说,在这场需求创造市场、市场催生需求的循环中,人人都可能是新业态的开创者。而当这些零散的个人技能转化为规模化的服务供给,也推动着服务消费产业链的重构。
为什么陪伴经济能火起来?其实这背后蕴藏着一个重要的消费趋势——聚焦于人、服务于人。
一位从业十年的陪诊员说:“我的工作包里永远备着糖果和纸巾。老人低血糖时递颗糖,家属不在场时帮忙擦眼泪,这些细节比医疗流程更重要。”
看似比拼体力的泰山陪爬,也隐藏着许多个性化服务:量身定做的“吃穿住行”攻略,墨镜、登山杖等“服务道具”,全程陪着唠嗑打气,甚至还有登顶后的啤酒庆祝。
对顾客来说,花钱买“陪伴”,买的不仅仅是服务,而是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情绪价值。当今社会,当物质丰裕度跨越基础生存阈值,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振。而陪伴经济的兴起,恰恰填补了现代社会的“情感缺口”——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渴望真实的联结,渴望被看见、被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属性,正在演变成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就像《第四消费时代》中所叙述的那样,“并不是要发展那种将服务作为商品来消耗的服务消费,而是人们将更多地追求一种,能够为施予方和接受方同时带来满足的服务行为。”
深入理解这种“从物质到人”的消费趋势,或许正是我们把握新时代消费的关键。
不过,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规范和安全。
当下,陪伴经济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多数交易依赖口头协议或社交平台私下联系,标准模糊、权责不清,导致双方很容易因服务质量产生纠纷。若是“遇人不淑”,不只是服务体验不好,甚至存在诈骗、隐私泄露等乱象,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仅仅依靠个人自律和行业口碑,无法支撑新业态走向长远。
陪伴经济不应该是野蛮生长的“杂草”。当陪伴服务渐成规模,行业自律或许能为新兴市场筑起第一道“防护墙”。比如有泰山陪爬者正与同行商讨“陪爬责任险”事宜,以保障服务购买者和自身的安全权益。行业标准日益完善,陪伴经济才能水涨船高。
当然,他律也必不可少。政府部门需加快填补制度空白,在细分领域制定更加细致的举措,明确服务内容边界与安全责任划分。此外,平台是供需匹配的核心枢纽,承担着交易和监管的重要责任。通过专业化、市场化交易平台的打造,让交易有迹可循、违规有查必究,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是陪伴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制度规范、技术创新与温情服务形成合力,才能呵护陪伴经济的“幼苗”健康成长,让每一份孤独都有处安放,让每一次“陪伴”都温暖明亮。
(大众新闻记者 李岳岳)
责任编辑: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