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学校体育何以多点开花?
曲心健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4-02 16:36:20原创
春日的淄博校园里,排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篮球撞击地面发出铿锵节奏,跳绳翻飞间传来阵阵欢笑……当《焦点访谈》镜头聚焦临淄区金茵小学"加时加量"的体育实践时,这座城市的学校体育早已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从淄博科学城实验中学的"学练赛评"一体化,到张店九中的"大单元项目教学";从张店区实验中学的冠军摇篮,到凯瑞小学"小天地里做大文章"的空间革命——淄博正以创新实践回答着"以体育人"的时代命题。
"学练赛评"如何织就成长经纬?
"垫球时手腕要绷紧,注意控制力度!"在淄博科学城实验中学的排球场上,体育教师崔鑫正指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这所建校仅一年半的新锐学校,已将排球定为特色项目,构建起"排球+选项"的课程体系。初二年级学生吴恩桐抹着汗说:"从垫球都接不住到现在能打对抗赛,每次突破都特别有成就感。"
科学城实验中学的体育改革,源于对传统体育课的反思。"过去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但缺乏体系,学生参与度低。"淄博科学城实验中学执行校长马明新介绍,学校借将"学、练、赛、评"四个环节有机融合。在"学"的环节,体育课不再是简单的跑跳投,而是系统教授排球、篮球等专项技能;"练"则通过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段强化;"赛"以班级联赛、校园吉尼斯等形式让每个学生上场;"评"则贯穿全程,既有课堂即时反馈,也有期末综合测评。
这种系统性设计在张店九中呈现为"四年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张店九中打破传统体育课“碎片化”教学模式,首创“四年一体化”大单元课程体系。该校将初中体育课程划分为“基础奠基(初一)”“技能进阶(初二)”“专项突破(初三)”“综合应用(初四)”四大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6课时,围绕田径、球类、传统体育等模块系统设计。在体育课上,初二学生梁可佳和队友讨论篮球战术:"我们从初一练基础运球,初二学团队配合,现在能自己设计战术,组织5V5比赛。"
更令人称道的是,体育在这里已超越单一学科,成为跨学科融合的载体。物理课上,老师用投掷实心球讲解抛物线运动;英语课结合50米接力赛,学生在冲刺后需快速默写单词。"体育+学科"的创新模式,让知识在运动中内化。
有限空间何以释放无限可能?
当不少城市学校为运动场地不足困扰时,张店区凯瑞小学的"墙面运动彩绘"让人眼前一亮。教学楼外墙变身"摸高挑战墙",地面彩绘着跳房子、投篮计数区,连廊柱都成了柔韧训练器。"这是我们开发的《小微空间体育游戏100例》中的创意。"体育教师李姝蕾带着学生玩"24节气跳格子",传统文化与体育训练在方寸间巧妙融合。
凯瑞小学的生均活动面积不足2平方米,但通过"地面+墙面+立体空间"的三维改造,学生日均运动时长增加35%。"课间10分钟,孩子们就能完成一组趣味锻炼。"张店区凯瑞小学校长梁德介绍,学校还引入智能设备监测运动数据,实时调整训练方案。
这种"小天地里做大文章"的智慧,在高青县中心路小学演化为"角落里的欢乐"。课间铃响,孩子们涌向"笼式足球角""篮球对战区",传统游戏滚铁环、跳皮筋在楼宇间隙焕发新生。
而张店区实验中学则用"社团矩阵"突破空间限制。游泳馆里,曾获亚运金牌的王一淳校友的夺冠的例子激励着小学员们;篮球场上,CSBA全国冠军球队的战术演练引来阵阵喝彩。"我们12个体育社团就像12颗种子,让每个孩子找到绽放的舞台。"体育老师蔡小龙自豪地说。近年来,该校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女排世界冠军杨涵玉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真正实现了"体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体教融合怎样浇灌五育之花?
在临淄区遄台小学的智慧体育课堂上,学生佩戴运动手环进行跳绳训练。学生手腕上的智能运动手环与教学大屏实时同步,这套运动监测系统不仅能捕捉每位学生的实时运动数据,还能检测学生的心率变化和运动强度。教师通过大数据显示,随时调整课堂密度和强度。同时根据整节课的心率变化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运动处方,确实让体育课从"一刀切"走向"私人定制"。
金茵小学则将两千年前的蹴鞠智慧注入现代足球。"'拐蹴'技法能提升传控能力。"体育教师演示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远处,学生们在"稷下学宫"场景中边诵《蹴鞠赋》边练球,体育与文脉传承相得益彰。
这种融合在张店九中催生了"英语单词接力赛"——50米冲刺后完成单词默写,既练爆发力又强化记忆。初二学生韩金轩说:"现在背单词都会不自觉地跺脚打节拍,好像能记得更牢。"而凯瑞小学的"体育文创节"上,孩子们设计的队徽、啦啦操表演,让美育在运动中自然生长。
体育何以成为育人支点?
近年来,淄博市教育局系统构建了教体一体化发展的六大体系,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支撑方面,先后出台《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重要文件,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竞赛奖励资金133.81万元,为体育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淄博市认定市级优秀体育课程设计53个、教学案例76个、优质课55节,41所学校开展体育选项教学改革试点。2024年,全市55.99%的中小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常态化锻炼体系成效显著,推动学校每天开展两次大课间活动,展播36所学校"最美大课间"案例,认定市级优秀体育社团35个,惠及20余万学生。
全员竞赛体系蓬勃发展,2024年举办各类赛事1200余场,参与人次达90.1万。淄博市中学生运动会已连续举办18届,今年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3708人。文化育人体系特色鲜明,通过"整本书阅读"、大讲堂等活动强化育人理念,125所学校打造了"微运动育人场景"。
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完善,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监测网络,近两年抽测学生1.2万余人。体育中考分值占比提升至10.94%,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评价导向。这六大体系的构建,推动淄博学校体育实现了从"健身"到"健身+育人"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而明日清晨,这里又将响起运动的节拍。从淄博科学城的排球少年到凯瑞小学的"墙面舞者",从金茵小学的蹴鞠传人到张店区实验中学的泳池飞鱼——淄博正以体育为笔,在教育的画卷上绘就更多可能。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曲心健)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