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铺里寻“甲骨”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4-02 16:00:25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中的《“贝”的故事》揭开了“甲”“骨”的神秘面纱,五下《我爱你,汉字》、历史七上《甲骨文与青铜器》发现了殷墟卜辞的文明密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竟与一味中药有关。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
金石之缘: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清朝末年,有一位金石学家名叫王懿荣,山东烟台福山人。1899年的一天,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生病了,派人去药铺抓药。王懿荣是个细心人,煎药时他打开药包对着药方一味味查看,蓦然发现其中一块龙骨上有一些奇怪的刻痕。他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刻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倒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并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内的王懿荣塑像
病愈后他来到那家中药铺,把带有刻痕的龙骨全部买下,回家细细观察,又四处打听这些龙骨的出土地。后来他又从古董商处收购了带字甲骨千余片,对上面的图形文字仔细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辨认和考证后,他认为这些符号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这些龙骨其实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原来,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一带,经常有铜器、玉器、龟甲、兽骨出土。村民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铜器、玉器多被古董商人收购,而龟甲、兽骨便被当作龙骨卖给了中药铺。
自此,殷墟甲骨重见天日,一个崭新的名词——“甲骨文”便诞生了,龙骨由此成为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契机。王懿荣被尊称为“甲骨文之父”,这一年也被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药物解码:药柜里的历史档案
那么,龙骨究竟为何物?能治疗什么疾病?
龙骨入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龙骨可不是龙的骨头,而是远古大型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中药大辞典》记载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类、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因而统称为龙骨。
矿物药材标本中的龙骨
龙骨的功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镇静剂”。龙骨是一种化石,化石类有一个特性是质地沉重,有重镇的作用。龙骨入心、肝经,能够镇心安神,使心气平和、睡眠安稳,缓解心神不宁、失眠、头晕等不适。
2、固肾“元气锁”。龙骨入肾,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锁”住体内元气,改善自汗、盗汗、遗尿、尿频、久泻等“收不住”的症状。
3、外用“金疮药”。将龙骨煅制后使用,具有很好的收湿、敛疮、生肌的作用,外用能促进伤口、疮疡愈合,还可以治疗湿疹。
文化觉醒:文明的馈赠与守护
作为一种古生物化石,龙骨属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本着“保护野生资源和自然环境,坚持中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85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不再收录龙骨,龙骨资源与替代品问题,仍需要不断地去深入研究和挖掘。
如今,王懿荣的故乡山东烟台福山区建有王懿荣纪念馆,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甲骨文研学基地。“得先生慧眼斯文不丧,逢盛世群贤此馆方兴。”传统文化基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精神血脉中。
一笔一画,一脉相承,先民将甲骨视作沟通天地的灵媒,医家则从中窥见安魂定志的物性。从占卜之器,到安神之药,再到文明之钥,龙骨承载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托举着文明碎片穿越历史迷雾,完成着对生命和文化的双重救赎。
(作者:蔡晓彤 陈蕊 刘泽逸)
责任编辑:高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