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清明雨丝浸润千年诗行——12个诗人12首经典清明古诗词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4-04 23:16:24

清明雨丝浸润千年诗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藏着唐人绵长乡愁,宋人却在纸灰化蝶时顿悟“一滴何曾到九泉”的生死大观。当梨花风起漫过苏堤,诗人独守孤灯新火,将清寒酿成精神火种。这个节气以诗为镜,既照见扫墓踏青的人间烟火,更折射出穿越生死的永恒清明——对万物生长最庄重的告白。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扫墓祭祖,原是清明节前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何为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明了这一时节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当新茶采撷、青团飘香,当纸鸢掠过刚返青的麦田,这个节日便完成了从自然节气到人文符号的升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清明",既是对逝者的庄严告别,更是与万物共生的温暖重逢。

1、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两句"雨纷纷"与"欲断魂"双叠渲染,将清明的阴冷春愁具象化为绵密雨丝与行人恍惚情态,奠定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后两句笔锋陡转,借问酒家的急切与牧童遥指的悠然形成张力,杏花村的朦胧意象既暗合"酒旗风"的市井暖意,又以淡墨留白收束全篇,在欲觅慰藉的流动感中,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永恒的文化乡愁。全诗语言素净如青瓷,却在时空折叠中迸发强大的情感穿透力,展现了唐诗"以少胜多"的至高境界。

2、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元祐间苏轼官杭州知州时建于西湖。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首句"梨花风起"四字,便撩开满城春韵——那纷扬的不仅是梨花,更是宋人踏青寻春的雅兴。当"游子"如织涌出城郭,苏堤便成了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笙歌与笑语在柳浪间穿梭。待到日暮笙箫渐歇,诗人却将镜头转向归寂后的杨柳丛,流莺轻啭间,万株垂柳仿佛正吐纳着春日的余韵。

3、清明

王禹偁〔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的寒素时节,诗人却以野僧自况,在萧然中咀嚼出另一种清明——当世人追逐扫墓的喧嚣,他独守书斋,向邻家乞来新火,点燃的不仅是青灯,更是精神的火种。晓窗分灯的动作里,藏着文人傲骨:物质清贫恰成精神丰裕的注脚,世俗的热闹终不及书卷里的万里河山。这种以冷寂写超然的笔法,让清明摆脱了单纯的哀思,在孤灯新火中升腾出士大夫的品格清香。

4、清明

黄庭坚〔宋代〕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笔下的清明,是生命与永恒的哲学对话。桃李含笑与荒冢生愁并置,雷动雨润中草木柔绿,既展现春日的蓬勃,又暗藏时光的无情。后四句借古讽今,乞祭余的苟且者与焚身取义的志士形成精神对峙,而"贤愚千载"的诘问,终将答案指向蓬蒿掩丘的平等。诗人以清明为镜,照见人间荣辱的虚妄,在生死命题前,所有执着都化作郊原上的朦胧新绿。这种冷峻思考背后,跃动着宋人特有的理性光芒,让哀思蜕变为超越性的生命观照。

5、清明日对酒

高翥〔宋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头墓田密布,纸灰化蝶与杜鹃啼血的意象交织,将生者的思念凝成漫天血色。而狐狸眠冢的苍凉,又与归家儿女的灯前笑语形成残酷对峙——死亡寂静与人间烟火,恰似铜镜正反面。诗人最终将感慨淬成"有酒当醉"的决绝,九泉之下何尝能尝人间一滴醉意?这种看似消极的慨叹,实则是勘破生死迷局后的清醒:与其沉溺于虚无的祭奠,不如握住此刻的温度。全诗在生死对照中迸发出宋人特有的生命自觉,让清明成为照见生命真谛的明镜。

6、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唐代〕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韦应物笔下的清明,是揉碎在异乡烟火里的故园碎影。冷食节后的病体本该沉重,却因一缕乡思忽然舒展——晴空下,故郡的炊烟正袅袅漫过川原。诗人以杏粥尚温、榆羹微沸的烟火细节,让思念有了具体的形状与温度。而当目光从回忆抽离,唯见离群孤燕空度芳年,"恨"字如惊雷乍响,震落所有强作的释然。全诗在冷叙热忆间流转,将清明特有的生死体悟,悄然融入血脉深处的乡愁,读来如饮半盏温酒,喉间灼热,眼底酸凉。

7、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唐代〕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此诗当作于孟浩然隐居襄阳时期。梅道士是孟浩然的隐居近邻。在一个清明日,作者以隐士身份赴梅道士山房宴饮,有感而作此诗。林卧本愁春逝,忽得青鸟相邀,掀帘便跌进赤松子般的仙境。金灶燃丹火,仙桃绽云华,道士房中的烟火竟糅着天地灵韵。诗人醉眼迷离,忽悟童颜永驻的真谛:若得此间流霞长醉,何须苦守人间芳华?全诗在虚实缥缈间,将清明的哀思转化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道出了隐逸者最逍遥的生死观——与其在时光里空叹,不如与仙同酣。

8、清明夜

白居易〔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习俗的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好风胧月轻笼刺史家,碧瓦朱轩浸在银纱般的月光里。诗人独步回廊,行歇间皆是风露清响,远处弦管暗度,恰似春蚕嚼桑。那未眠的夜花与未眠的人,在暗香浮动的光影里悄然对望。全诗不着"清明"二字,却以"独绕""遥听""暗看"的含蓄笔触,将节日的寂寥化作月下徘徊的诗意。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让夜之静谧与心之微澜,在二十四节气转盘里,镌刻下永恒的清明印章。

9、清明二首

杜甫〔唐代〕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这两首清明诗,是飘零诗圣的血泪自画像。第一首以新火客船起兴,绣羽衔花与红颜骑竹的生机,反衬诗人"无缘"的孤寂;焦举寒食的虚名,难掩卖卜求生的酸楚。第二首直剖心肝:右臂偏枯、左书空泪的衰老之躯,与万里秋千、秦城烟火的故国春景并置,白苹愁杀白头翁的结句,将清明时节的生死感悟,化作洞庭春水般浩渺的苍凉。诗中每滴墨都浸着"飘泊苦西东"的沉痛,在钟鼎山林的诘问里,照见一代诗圣"浊醪粗饭任吾年"的悲怆底色。

10、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上巳佳节,绿柳如烟中朱轮钿车争道,道不尽汴京繁华。词人却将镜头推向日暮时分,醉醒交错的游人渐次散去,斜堤曲径间,烂漫春花从湖畔蔓延至城头。全词不着"好"字,却以"争道谁家"的市井声浪、"直到城头"的烂漫花海,将双重节日的欢愉揉进西湖的潋滟春波。这种以俗为雅的笔法,让宋人独特的生命热情,在暮春的西湖水面,荡开一圈圈不朽的涟漪。

11、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宋代〕

纱,谁客京

雨,巷明花。                                 

纸斜窗细茶。

,犹家。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出“客京华”,颔联和颈联写“客京华”时的闲情逸趣,与首联“世味薄”、尾联“风尘叹”拍合。因已深知“世事艰”,故厌倦官场,不愿入京;而被召入京,也不肯趋炎附势,只以“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消磨时光,并且急于回到山阴,免受京城中的风尘污染。首尾呼应,章法井然。 [9]这首诗虽无陆游诗中常见的豪壮勃发之气,但于浅淡低回之中蕴含着无穷韵致。诗人笔下的杏花春雨与铁马秋风有着同样的魅力。

12、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明代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清明呈馆中诸公》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南京城内外无限的春意以及客居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美好的心情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全诗上联写景,下联写情,似断实连,且立意新巧,对仗工稳。
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逶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欢腾。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做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