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观澜丨海上仙山——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30)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4-07 19:14:14

据2003年版的《崂山志》介绍,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

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被称颂的崂山,更有“海上第一仙山”的美誉。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游览崂山后,都赞不绝口,并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游记、摄影、绘画等作品,这些作品广为流传并为民众熟知。

晚清时期,游览过崂山的众多外国人,其中不乏一些世界知名人士,他们留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笔下的海上仙山——崂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崂山仙境

“胶州半岛上山岳连绵。在久远的古代,这里就处于中华文化的圈子之内,而崂山被当作‘神仙鬼怪’的神秘居所。许多寻找长生不老的皇帝都迢迢赶来这里朝圣。秦始皇所做的那个有名的探险——派出数百名童男童女去寻访海外仙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是1897年青岛被德国强占后来华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在其1926年出版的《中国心灵》一书的记载。虽然短短几句话,却阐述了崂山作为“海上仙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

上述秦始皇派出童男童女出海寻访的故事,则是指“徐福东渡”,对此,我们不展开叙述,重点讲述崂山仙境。

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还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曾经拜访过崂山道士并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一个眼神友好、胡子雪白的老人来探访他。老人称自己为“崂山”,要他去探寻古老山岳的秘密。

正是因为崂山的神秘和他的这个梦,卫礼贤萌发了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的想法,他在曾任清朝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的帮助下,将《易经》翻译成德文,进而又被翻译成英文,后在欧洲出版,引起了欧洲人极大的关注。

在崂山仙境的神秘及神话传说中,更有意思的是1869来到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中的讲述:

1913年8月,在翻译著名的“传说”(实际是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我很希望去看一位著名的道士的家。他在山东东部海角上的许多道观里住过。崂山里边有很多道观。

那么,李提摩太作为英国人为何在翻译《西游记》过程中,要去拜访崂山呢?

崂山素有 “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 之说,是道教名山,充满了神秘的神话色彩,这与《西游记》中所构建的神话世界在文化氛围上有一定的契合,而《西游记》中的很多神话元素和道教文化有关。

正因如此,李提摩太在书中说,他拜访了崂山的一位道长,并告诉道长他翻译了《西游记》,希望在出版之前,看一看崂山的道观。“道长则将我领进一所静谧的院子,给我看一间装满了道教书籍的小研究室,我发现那对我非常有参考价值。”

在中西交通史上,翻译《西游记》的西方人有多个,李提摩太便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崂山仙境并翻阅道教书籍,提高翻译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位英国人看来,当时的“崂山仙境”与《西游记》中神话世界高度契合。

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一书中,还讲述了其本人拜访崂山太清宫道长后,乘坐“木排”返回青岛的记载:

道长告诉我,经常有一些运载山草和原木的木排穿越海湾去青岛。当天下午两点正好有一只木排要趁潮到青岛去,木排上装载着一大堆原木和山草,有二十到三十英尺高。我爬到顶上,坐在上面柔软的“床上”,天空和大海的美景尽收眼底。整个晚上,我躺在草堆顶上,满天繁星近在咫尺。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睡过那么厚的草垫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就到达了青岛。

这也说明,晚清时期,有从太清宫到青岛市区送柴草的木排船,虽然现代人开车从太清宫到市南,一个小时足矣,但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乘坐木排却用更多时间,在现代人看来,是否也是一种对崂山仙境的一种体验呢?

或许有些读者对这位传教士李提摩太不熟悉,他可不仅仅是一位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中外达官贵人的座上宾、维新派的幕后师爷,参与了晚清的众多历史事件,本文并非深入研究这位传教士,只是强调,他对崂山的印象及宣传,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说到崂山仙境,必然要提各种崂山石。对此,多位外国人也有观察和记载。比如英国学者F·帕默 M·克里格在《青岛(1898—1910)》(该文收录在青岛中德关系研究会编撰、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中)中说:由太清宫到青山的这条路是崂山花岗岩和鸭岛岬沉积层地层结构的分界线,这种沉积层是由花岗石变成的角闪石岩;在这里的山口上常常可以发现一种由花岗岩和角闪石岩熔在一起的石头。这里也像在崂山其他地方一样,常常可以找到非常好看的、晶莹透明的水晶石。

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一书中说,青岛地区的房屋都是花岗岩建造,附近的山全是这种石山。这种花岗岩的质地相当柔软,纹理毕露,极易被雨冲刷,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峭壁千仞的山谷,石壁上爬满了长长的绿色蔓须植物。

崂山的“奇石”给卫礼贤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拜访他的好朋友——太清宫道士过程中,得到了道士馈赠的一些“五彩缤纷”的石头和奇特的僧侣用品。

卫礼贤笔下的“五彩缤纷”的石头,应该是指“崂山绿松石”:质地细腻,色泽鲜艳,通常呈现出不透明的蔚蓝色,也有淡蓝、蓝绿、绿、浅绿、黄绿、灰绿等多种颜色。

德国人卫礼贤对崂山奇石更为精彩的描述,则是引用他的另一位好朋友,一个曾任清朝兵工厂厂长道家学者,他对“山岭和石头有一种偏好”,卫礼贤这样写道:

山是有生命的存在,它无声地活动着。一座山能喷云孕雨,让草木覆盖着自身,而且所有这些生命都能在山中寻找某种目的和意义。因此山会慷慨赠予但是却寂静悠远。一代一代的生命都从山那里各取所需,然后逝去。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卫礼贤所说这位“原兵工厂厂长”指的是谁,但在他的笔下,呈现了崂山仙境的特殊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无数古今中外的人们去探寻和访问。

优美的生态

崂山的植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德国人侵占青岛后,十分关注崂山的自然生态和植物资源,包括崂山原生态的植物及人们栽种的果树等树木。

比如,青岛开埠后最早到来的德国基督教传教士花之安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有《自西徂东》等文言文名著传世,他对崂山植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再如,英国学者F·帕默 M·克里格在《青岛(1898—1910)》中说:十分有利于庭院绿化的速生树种“洋槐”,即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生长良好。在有屏障的地方,竹子也能生长得十分茂盛——崂山寺院附近有稠密的竹林。

该文还说,山东是一个植物种类繁多而又很少被考察研究过的地方,每年4月15日左右,崂山山谷和李村、沧口一带的果树上鲜花烂漫,绚丽无比,而在富饶的白沙河河谷平原和崂山山脉支脉的山坡上各种果树鲜花盛开......。

对于崂山古树情况,英国学者F·帕默 M·克里格在《青岛(1898—1910)》中写道:崂山太清宫周围有竹林、橡树林和松林。在庙的四周有一些珍奇的、数千年的古树,在植物学上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这位英国人还观察到了青山渔村:从太清宫向东北方向越过一个山口,走3公里,便可到一个景色秀丽的村子——青山村,那里有竹林、松林和一个美丽的浴场。

有关崂山及周围优美的生态景色,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一书也有记录,有次骑马从青岛市区去即墨途中,他这样描述:

我只好放任自流,尽情享受在这块未知的异地策马奔驰的快乐。不一会儿,峻峭的山脊和广漠的平原都被我们抛在了身后,崂山的顶峰,在夕阳紫金色的光芒里熠熠生辉。田野里长满了玉米和高粱。高粱在夏季的雨水里长得如此之高,骑在马背上都望不过它的顶……果树也很多,有又香又甜的山东鸭梨,红光闪闪的柿子……

在卫礼贤的笔下,崂山及周围的美景画卷跃然于文字中,令人陶醉。

当然,描写崂山优美生态的外国人还有很多。比如,曾报道过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著名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青岛的旅游文化设施》中说,青岛附近的崂山是首屈一指的名胜之地,从李村起,向东渡过张村河的上游,继续进发就渐渐就到了崂山风景名胜处。前面的峡谷越来越窄,途中可以见到九水的山野农舍散落于绿荫深处,从那茂密的竹林丛中看到九水庵古刹,景致愈加秀丽典雅。

当然,在这些外国人看来,当时的崂山及青岛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德占青岛时期的积极“植树造林”有关,对此,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强调,青岛附近造林告一段落后,绿树点缀了丘陵,溪谷也一片翠绿,见惯秃山的旅行在中国的人,一进入青岛,就感到罕有的愉快的风趣。居住青岛者及海水浴客往来于很多美好的树荫下的人行道上时,感受到了植树造林的好处。

柳树台疗养院

“在崂山山中500米高的庙宇关口为部队和水兵建立了一个士兵康复疗养院。”这是德国学者威廉·马查特(马维立,Wilhelm Matzat)在《在保护区的日常生活:平民和军人,中国人和德国人》(该文收录在德国人汉斯-马丁·辛茨编写的《青岛:德国殖民地之中国篇·1897-1914》)中的一段记载。

对于这个疗养院,《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一书中也有记录,在崂山靠近青岛的山顶上,有一个疗养院,名字叫麦克伦堡之家,德国人经常去那儿。

崂山优美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自然引起了德国人的重视,前面提到的“疗养院”就是德国人在崂山修建的“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对此,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青岛的旅游文化设施》中有详细记载。

该文中说,在崂山山腰景色清雅之处就是著名的柳树台疗养院的房舍,距总督府官厅33公里,此地环境优雅,堪称世外桃源,奇岩怪树更是赏心悦目。

德国人当时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疗养院呢?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让“胶州保护地的文武官员和东洋舰队的军人提供疗养休息的条件”。当时,当疗养院有空余房间时,也允许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文武官员入院疗养。

关于这个疗养院建设完成后的入住情况如何,德国殖民当局编撰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898年10月至1899年10月))中有记载:崂山新开张的麦克伦堡疗养院则吸引了更多的人到美丽的山区进行远足。在本报告年度,游客人数达到了近500人,其中有200多人为英国人。

可以说,柳树台疗养院自身设施及崂山的优美风景,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入住和体验。而入住在这里的游客,自然也要游览崂山的风景,正如《青岛的旅游文化设施》中介绍,“崂顶——崂山的最高点,可一览高山幽谷那壮丽如画的绝妙胜景,其感触是笔墨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对于上述外国人记载的疗养院,根据《青岛市情网》的资料,1904年6月,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落成启用,成为崂山第一处疗养院。为便于往返,总督府以麦克伦堡为中心,修建16条游览崂山公路,其中以台柳路最长、最重要、最有影响。

台柳路起自台东至柳树台,全长31020米。1904年动工,次年竣工,经改造后于1907年通车。这是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

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还要探讨一个问题,在德国人及更多欧洲人的眼里,“崂山”包括哪些范围呢?

首先,根据《崂山志》介绍,崂山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但在晚清时期,来过青岛的外国人眼中,他们却分不清,而将青岛市区的山脉,全部称为“崂山山脉或支脉”。

例如,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说,德国的胶州的租借大部分为崂山山脉及其支脉所遮掩,包括普林茨·亨利山(信号山)、伊尔梯斯山(太平山)、俾斯麦山(青岛山),丘陵有总督府丘、棣利斯丘(信号山)等。

而到青岛的德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崂山”,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因为“崂山湾”是“德国殖民地”与大清国山东地界的分界线。

对此,英国学者约翰·E·施瑞克《德国势力范围的获得》一文中则说,德国人承租该地区99年。承租范围包括整个海湾表面潮平的高水点,陆地从半岛的东南部往北至塔埠头岛到崂山湾一线。

而英国学者拉尔夫·A·诺瑞姆《胶州的行政管理》一文中也说,根据1898年签订的《德中条约》,德国在青岛的租借区域包括,胶州湾的全部海面,胶州湾口北方之半岛——自阴岛(现在的红岛)东北端至崂山湾画一条线,直到崂山湾半岛东北境的海角口。

正是这些原因,晚清时期来访青岛的外国人,十分关注崂山并留下了众多的记载。

作者简介:

董兴宝

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在《羊城晚报》开设《外国人笔下的岭南风土人情系列》专栏,发表文章20多万字。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