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健康 | 春季过敏高发做好防护与调理是关键
医“声”前沿 | 2025-04-08 14:15:15原创
翟咏雪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春天也是一个烦恼的季节,因为春季是过敏的高发期,近日,因过敏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也不在少数。那么,春季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科学做好防护?淄博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周潇为大家一一解答。
春季为何成为过敏“重灾区”?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各种花粉、尘螨、细菌等过敏源大量滋生和传播。而且,春季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这就使得过敏的几率大大增加。
花粉是春季常见的过敏源之一。如今,花粉过敏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花粉原本不是个很厉害的过敏源,但有“积累效应”,敏感性会随着接触逐渐增加,症状也会越来越重。
科学研究表明,2岁以下的儿童极少出现花粉过敏,因为需要至少两个花粉季的反复暴露,免疫系统才会产生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何过敏问题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更常见。起初,当我们首次接触到高浓度花粉时,免疫系统可能并不会做出明显反应。但随着暴露次数增加,它开始“起疑心”,并逐步做出防御反应。于是,当花粉再次来袭,免疫系统就如临大敌,释放出大量组织胺,引发打喷嚏、流泪、皮疹等过敏症状。由此开启了花粉过敏的一生。
花粉过敏,重在预防。对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不光是过敏的人,不过敏的人也一定要重视,因为高频暴露可能会诱发花粉过敏。
如何识破“隐形花粉刺客”?
春季常见的过敏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气喘,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过敏性哮喘;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眼红、流泪,皮肤症状有瘙痒、红肿、湿疹、荨麻疹等,同时还会引起乏力、烦躁、睡眠质量下降等全身不适症状,以上这些症状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心理困扰。
说到“花粉过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玫瑰、桃花、百合等花朵。然而,这些花其实并非罪魁祸首。它们属于“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黏稠,主要靠昆虫传播,不容易随风飘散。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貌不惊人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如榆树、柏树、杨树、白蜡树、豚草、蒿属植物等。它们是典型的“风媒花”,花粉体积小、质量轻、数量多,极易随风传播,飘散范围可达数公里甚至更远。因此,春天在户外公园、林区、绿化带活动时,尤其需要注意防护。
怎样科学防护更有效?
要关注花粉预报,合理安排出行。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通常是早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树下久留,选择室内活动代替户外锻炼。外出防护要“全副武装”,如需外出,注意选择大小能贴合面部的口罩,捏紧密封条。戴上墨镜防止花粉接触眼睛,穿上长袖衣物,避免皮肤暴露在外。
回家“除尘仪式”不能少,清除身上可能携带的过敏源。外出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洗脸、洗手,有条件的话洗个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帮助清除残留的花粉,缓解鼻部不适。
居家环境需勤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尤其是枕套、床单、窗帘等;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擦地板和家具表面,避免花粉通过开窗进入后在家中积聚。
营养摄入在过敏防护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春季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有助于稳定肥大细胞,减少组胺释放;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有抗氧化作用,减少炎症反应。同时,应减少摄入辛辣、油腻、海鲜等易诱发过敏反应的食物。
发生过敏后的正确应对方式
即便防护得当,有时仍难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症状,千万别硬扛,应及时采取调理和治疗措施。轻微皮肤过敏,可用清水冲洗患处,涂抹温和保湿乳液,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空气湿润,必要时使用加湿器。若鼻炎、哮喘等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
过敏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常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如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缓解鼻炎症状;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等,缓解鼻痒、眼痒;预防性用药:有花粉过敏史者建议提前2周使用抗过敏药,降低免疫反应;其他药物如孟鲁司特钠:用于气道反应较明显者,但不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所有药物请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切勿自行长期服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翟咏雪 通讯员 李文艳)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