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传奇的走方铃医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4-08 19:07:15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提到了《清明上河图》中“走江湖的医生”,颇具传奇色彩。今天,带您认识古代医学界的“背包客”——走方铃医,且看古代中医如何行走江湖。

如果你拿起放大镜观察《清明上河图》,会发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脚穿芒鞋,身背药篓,似在打着板卖药材的行脚僧人。这就是行走江湖的走方医生,也被称作“铃医、草泽医、游方郎中”。

在古代,医者行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坐堂医,一为走方医。坐堂医是有固定诊疗场所的医生,走方医则没有固定场所。走方医在古代是数量相当庞大的群体,他们就像行走的医药箱,周游四方,走街串巷为百姓治疗疾病。历史上的名医扁鹊、孙思邈都曾是走方医生。

铃医的神奇道具

为什么走方医被称作“铃医”呢?这源于他们的行医法宝——串铃。串铃不是常见的钟形铃铛,而是酷似面包圈的环状空心金属物件,外圈中间有一条环形缝隙,环内放置一个或两个金属弹丸,摇动时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串铃是铃医的标志,其作用是以铃声招徕患者,方便而快捷。铃医们总是身背药箱或药囊,一手拿着招幌(招幌上一般书写“妙手回春”之类的字语或画着膏药图案,相当于现在的广告牌),一手摇动串铃,发出“叮当”之声,街坊邻居便知是看病救人的医生来了。

宋·李唐《灸艾图》

宋代画家李唐所绘的《灸艾图》中,可以看到在村庄的一处空地上,坐在小板凳上的铃医正在为村民艾灸治疗。他的腰间挂着一个药囊,身后的徒弟正拿着膏药,旁边摆放着画着膏药图案的招幌和一件串铃。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串铃卖药图)

串铃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虎撑”,民间传说这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有关。话说有一天,孙思邈进山采药,忽见一只猛虎,面对自己而跪,大口张开,发出痛苦的呻吟。孙思邈定睛一看,只见老虎喉中卡着一根长骨,原来它是来找自己看病的。孙思邈担心自己在取这根骨头时,会被老虎咬伤手,于是就把串铃撑在老虎口中,再伸进手去将骨头取了出来,串铃因此就有了“虎撑”的称号。后世郎中为表达对孙思邈的敬意,期待自己也有孙思邈那样的医术,于是也手执串铃,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行医的标志。

铃医的行医规矩

行有行规,走方铃医摇动串铃时也是有一定规矩的。

1.不能吆喝。中医界有“医不叩门”的行规,走方医属于所谓的“八不语”行当之一,不能当街吆喝,只能通过串铃的响声,招徕求医者、买药者。

2.不同级别的铃医摇铃的高度有所区别。刚出道不久、可应付一般病症的医生摇铃于胸前;医术高明、有较丰富的行医经验的医生,摇铃高度与肩平齐;有绝活、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的医生则会把虎撑高过头顶摇动。

3.不管是何等医生,在经过药铺时都不能摇铃。因为药铺里都供奉着药王爷孙思邈的牌位,如果此时还摇动虎撑,就被看作是一种欺师藐祖行为,药铺里的人会拦住铃医,让他在药王爷牌位前敬香赔礼。

摇铃负笈走南北,各承医技救贫厄。铃医可以称作是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是中医“简便验廉”特色的体现,更承载着“医者无界”的济世精神。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医术传递温情,成为中医药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者:蔡晓彤 陈蕊 刘泽逸)

责任编辑:高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