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这一轮高技能人才“抢人大战”,出现四个变化!

来源:国是直通车

2025-04-11 13:59:58

“抢人大战”正在进行,这次瞄准的是高技能人才。

过去说起“抢人”,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往往很直接:人少、钱多、给政策,快来!

这一次的“抢人大战”有什么不同?谁、怎么、为什么要抢人才?该怎么把握机会?

此次有何不同?

国是直通车梳理去年以来各地政策能够发现,地方政府围绕高技能人才的思路和做法与过去相比有了变化。

其一,“抢人”地方名单在扩大,更多三到五线城市加入。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苏州、宁波、武汉、郑州、合肥、成都和重庆等制造业较发达地区,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继续发力。杭州、济南、福州、大连等二线城市也是吸纳人才的“大户”。

值得注意的是,衡水、威海、德州、烟台等三到五线城市也陆续出台高技能人才政策,加入“抢人”行列。

其二,“人才大礼包”在升级,形成“真金白银+生活福利+政治待遇”组合。

真金白银继续加码,多地给予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最高已过百万元。

例如,大连对于中华技能大赛获奖者,对应领军人才享受260万元安家费。在广州和衡水,符合条件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获最高100万元的资助或奖励。

生活福利成为标配。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和配偶就业等,已经成为各地政策中的必选项目。

提高政治待遇。北京、上海等地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候选人等。成都、烟台等地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人选。泰安等地要求重视从技能人才中选拔党政干部。

其三,“抢人”思路在转变,开辟“引进人才+自主培养+帮助成长”多条路径。

除了引人,各地政策中还注重提升院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本地化的培养能力,对已经在职的技能人员给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等。推行技能人才“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

其四,行动方式也在改变,各地政府开始主动出击。

今年以来,合肥到北京、上海、西安等17座城市36所重点高校主动招揽人才。广东省领导带队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招聘活动将在8个城市举办。

各地政府

为什么要这么大投入“抢人”?

说到“抢”,通常可以从供求关系上找原因。

先说需求。

翻开各地高技能人才政策或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一个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

比如,广州要构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21”指的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再加上智能无人系统等6个未来产业。

威海聚焦的八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等。

各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最终都需要高技能人才来参与落地。

截至2024年,广州高技能人才已达146.57万人。威海在2024年当年就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而上海已明确提出,2025年新增培养5万人次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

再看供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玉杰分析:

首先,总体数量不足。

尽管我国技能人才数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人才比例约为30%。但与经济发展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制造业、数字、养老、家政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也都有较大差距。

其次,结构不合理。

存在“四多四少”情况,即初中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中老年技工多、青年技工少。

第三,培养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够、企业参与度不足、培养模式单一等。

因此,高技能人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较大缺口。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招聘人数/求职人数)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

如何把握机会?

紧缺的另一面是机会。

如果你本身就是技能人才,或者身边有人想往这个方向发展,下面几点可以注意:

第一,消除偏见。

山东技师学院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处长庞德旭建议,学生和家长在报考学院和就业选择时都要消除偏见,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如果学生动手能力强或对技能感兴趣,技能人才也是很好的发展路径。

第二,紧跟实际。

需求和供给是会动态变化的。

陈玉杰建议,要关注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了解市场对不同技能的需求变化,选择有发展潜力、且与自身技能匹配度高的行业和岗位就业。

第三,先干起来。

专业对口,是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庞德旭认为,不要刻意追求岗位和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属于同一大类就行,可以先进去干起来,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看看自己适合哪个方向。而且不是非得留在家门口,可以选择产业发展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去锻炼、去感受。

最后,不停学习。

如今,行业发展和技术迭代都很快。

陈玉杰和庞德旭都建议,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