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齐迹人文 | 2025-04-14 22:29:44原创
来源:鲁中晨报
□ 刘培国
2024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李冰以琉璃摆件《大象无形》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斩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拉开他蜕变传奇的序幕。
一
1995年,18岁的李冰进入精美公司,从事琉璃轧制,随后跟随徐月柱老师学习摆件制作,学习对象包括燕鱼、天鹅、海豚等各种海洋动物造型。工作场地在大成型炉前,原料取自八卦坩埚炉,而后在大遛炉上加温回火,每道工序都充满挑战。
订单大多来自台湾。徐月柱依照客户提供的图纸打样,李冰则抓住机会学习,一干就是4年多。在徐月柱的7位弟子中,他的成品通过率最高。后来,淄川“佳实实业”新建,聘请徐月柱加盟。1999年底,李冰辞职一同前往,依旧协助徐月柱打样品、参与创作,如此持续了将近6年。2006年,徐月柱自建“瑞华”,李冰毫不犹豫地追随而去,从徐月柱手上接过打样工作,开始尝试自主设计,作品以海洋动物居多,也涵盖花瓶、十二生肖等。2013年,李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承接外贸礼品和国外海洋世界衍生品订单。
“跟着老师学了这么多年,特别是在‘瑞华’期间,感触极深。徐月柱老师把压力传递给我,放手让我去干,说不这样永远难以有所成就。”从那时起,李冰在创作时愈发用心钻研。打样并非易事,没有十几年在炉前的实操经验,根本无法胜任。必须对整个操作流程了如指掌,对琉璃的料性和色彩也要十分熟悉。
马林鱼、金枪鱼造型张扬,鱼鳍夸张。看外商带来的真实马林鱼照片,造型难度不算太大,但颜色搭配却颇具挑战。鱼背采用蓝灰,鱼腹开始用白色试验,效果欠佳,后来加黄色花粒,缠白丝,又增加银箔。因为黄色、白色与银会发生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出鱼鳞的莹光。李冰亲自上手反复调试。先在水晶料的鱼腹位置蘸上黄色花粒,再缠上白丝,然后回炉熔融,使其表面变得平展光滑,此时色彩开始灵动柔和。接着,将纯银制成很薄的银箔,在平板上洒一层水,把银箔铺上贴住,防止很轻的银箔移动。用吹杆挑着热料,把银箔裹上,再回到坩埚,蘸上略低于软化点的水晶料。水晶料低于软化点,是为了迁就银箔,银箔熔点低,水晶料温度过高会使银箔挥发跑色。套上水晶,把银箔包裹进去,再回火,再塑形,在揉制、拉抻的过程中,银箔与黄色花粒、白丝充分融合延展,鱼鳞均匀的感觉越来越自然生动,鱼肤的肌理效果得以呈现。后来,马林鱼、灰鲨、回头鲨、金枪鱼、大头海豚鱼等六七款作品,李冰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客户十分满意,为“瑞华”赢得大量订单。
二
在外观造型方面,虎、狮子、十二兽首的制作难度较大。2012年,成龙电影《十二生肖》播出,应客户需求,李冰在“瑞华”研制开发十二兽首。这些兽首采用水晶泡套黑的工艺,鬃毛部分使用金星料,与黑灰相互咬色。龙、鼠、兔的制作相对容易些,而虎首的制作难度颇高。如何体现五官、鬃毛?李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后,他使用剪刀、镊子,把相关部位拉出线条纹理,终于展现出虎威的感觉。制作一个重达20斤、高度40厘米的兽首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这个设计做了不下20套,价格不菲。
李冰在快速成长。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至今已有12年。回顾过往,李冰认为从徐月柱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是动物题材创作来源于日常观察。观察动物的动作、神态和习性,精准把握其特点,比如猫的观察,在打盹、捕鼠等不同状态下的形态,都是设计的第一手资料。要有对动物的抓型能力,高温状态下快速成型,有时比纸上速写、泥浆雕塑更棘手。创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多看多练,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叶海龙又称藻龙,是海龙鱼目海龙鱼科枝叶海马属。它的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延伸出一株株像海藻叶瓣状的附肢;胸鳍覆盖在脖子四周;背鳍位于尾部末端。形态既似海马,又像龙,因其身上附肢乍看像海藻叶而得名叶海龙。外贸订单中的叶海龙研发,当时只有一张真实的叶海龙图片作为参考。
研发过程颇为周折。为了成功打出样品,李冰耗费了大量心血。样品完成后,外商十分高兴,半个月就下一次订单。制作时,身体骨板用大炉茶色,添加淡咖啡色色素。骨板上的每一个凸起,都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由助手负责拉出一个个凸出点。吹杆最先在头部,以热成型技法做好身体后倒手,在腹部加一个透明支座,继续完善头部。海藻叶瓣状附肢使用透明料,用小料一点点铰不仅难度大,还相当耗时。后来李冰直接用长剪刀剪开,捏一捏,拉出半长条,加热后做出枝叶,做好后一枚枚再粘接。最初制作一只叶海龙需要耗费一上午时间,慢慢熟练之后缩短到两个小时。这件作品细节繁多,是所有海洋动物中最难制作的。根据协议要求,它没有在国内市场投放,迄今为止,也只有李冰掌握这项技术。
三
李冰此前在创作中使用过景泰蓝色素和博山陶瓷颜料,效果呆板,色泽不够清亮。一次,他在包料的工厂看到对方买来云彩进行扎瓣花球试验,烧出来的效果比色素柔和许多,便萌生了将其应用在摆件上的想法。
在精磨荷花镇纸的创作上,李冰别出心裁。他在红、绿双色咬合的琉璃料中间偏上位置,巧妙地勾勒南方云彩色素,获得了如梦如幻的奇异效果。制作时,他趁琉璃料尚热,将云彩贴到琉璃棒上,接着继续裹料,加温后压成长条。荷花镇纸制作成功后,他计划开发整套文房四宝以及更宽泛的创作。
最早引起业界关注的,是李冰创作的一款炫彩琉璃花瓶。这款花瓶既非传统水墨风格,也不是墨彩,而是全新的炫彩风格。李冰运用陶瓷颜料和云彩色素进行创作实验,以东方美学气息结合中国写意笔法,将白、灰、蓝、绿等色彩相互咬合晕染,营造出狂放恣肆的视觉感受。各种颜色在云彩的催化下,在不同高温区间、不同留滞时间,竟然会出现奇妙的变化,画风既有林风眠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的特点,又有赵无极纯烈色彩、笔泼洒触与非具象的表现,成功实现了中西方抽象绘画在琉璃艺术上的融合表达。
一件件新作品陆续出炉,各种颜色相互咬合。李冰一直对琉璃复合色彩的迷人之处深有研究,比如红蓝、绿黄咬色会产生什么颜色,加上灰色、白色又会怎样,它们之间的过渡和肌理变化,都在他的研究范畴之内,彰显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悟性。
四
李冰的深度探索,接连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他精心构思并设计出了茶色连体双鹿摆件。两只小鹿相依相偎,身姿矫健又不失灵动。其中一只微微仰头,耳朵竖起,像是在倾听着远方的动静;另一只则亲昵地靠在同伴身上,眼神中满是信赖与安心。它们身上细腻的梅花纹理,是李冰用特制工具精心雕琢而成,再搭配上温润的茶色琉璃质感,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母子马的作品同样出彩,母马身姿挺拔,脖颈优雅地弯曲着,低头温柔地注视着小马驹。小马驹则调皮地扬起前蹄,仿佛在向母亲撒娇。它们的鬃毛在李冰的巧手下丝丝分明,随风飘动的动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由多个单件组合而成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造型拼接,而是通过对角色动作、情态以及表情的深度揣摩与重新演绎,深入挖掘角色间的情感联系。比如双鹿间的信任、母子马间的亲昵,使得作品的意蕴和主题得到极大拓展,引发观赏者内心深处对情感的共鸣。
创作这类作品的难度超乎想象,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斟酌。就拿双鹿的腿部衔接来说,既要保证连接自然流畅,又要确保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或变形,这对李冰的造型能力和烧制技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他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试验不同的造型比例和烧制参数。
与此同时,李冰创作的玉料银箔云彩金鱼系列同样惊艳众人。他选用质地温润的玉料琉璃作为金鱼的主体,使其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质感,再将薄如蝉翼的银箔巧妙地镶嵌在金鱼的鳞片处。在光线的折射下,鳞片闪烁着迷人的银光。云彩元素的加入更是神来之笔。他将调制好的云彩颜料以独特的手法融入到金鱼的身体中,每一条金鱼的形态都栩栩如生,有的摆动着尾巴奋力向前游,有的则悠闲地吐着泡泡,那灵动的身姿、逼真的神态,让人感觉这些金鱼仿佛真的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还有那只水晶带叶莲藕造型的笔架,更是彰显出李冰非凡的创新思维。笔架整体以通透的水晶琉璃打造,莲藕的形态逼真,表面的纹理细腻清晰,仿佛能看到莲藕生长在泥塘中的质朴模样。荷叶微微卷曲上翘,脉络分明,像是刚刚出水。为了再现水的自然感觉,李冰别出心裁地在笔架内部加入碱粉。先将碱粉松散地均匀撒在铁板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让炽热的琉璃料滚过铁板,使碱粉充分附着在热料上。接着将裹着碱粉的热料包裹在另一层琉璃料之中。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碱粉受热迅速膨胀,与熟料发生奇妙的自然反应,生成无数微小的泡状物,就如同平静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生动营造出一种水韵流动的奇妙效果,为整个笔架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五
四五年前,孙凤军领衔成立博山琉璃艺社,李冰积极参与其中并受益匪浅。孙凤军鼓励李冰,必须不断创作新作品,绝不沿袭市场上见到的作品,同时参加不同的展会,让社会检验认可,提高自信。从此,李冰开始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2022年8月,李冰作品《流水飞瀑》获第十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首届“山东手造”“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023年6月,李冰的云彩作品《清语》惊艳众人,斩获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这件作品采用绿、白咬合的设计,除了使用云彩粉,还加入了金星、银箔元素。独特的创意给评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评委专门与李冰交流,坦言这是他们首次见到如此新颖的创意。2024年10月,李冰的《大象无形》在2024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斩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李冰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从不重复他人的创作,想法层出不穷。他手里的绝活在其创作中一一呈现。比如国外风行的纯银气化敷彩法、夜光材料咬合法,他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法,让中国传统琉璃艺术插上起飞的翅膀。说到底,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对李冰来说,所有的重复已经毫无意义。未来,李冰将继续在琉璃艺术世界里探索前行,以更加卓越的创作诠释琉璃艺术的无限可能,续写属于他的蜕变传奇。
责任编辑: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