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风云中的医者仁心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4-16 11:11:40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辽宋夏金元时期》展现了中国南北政权“战与和”交织的历史。战马嘶鸣的乱世洪流中,有一位饱含家国情怀、坚守文化传承的医者,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今天让我们回看中医伤寒大家成无己跨越宋金的人生轨迹。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曲《满江红》诉说着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位特殊的历史见证者,不是征战沙场的将军,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臣,而是一位背着药箱穿越宋金风云的齐鲁医家。
成无己,聊摄(今山东聊城)人,生于北宋嘉祐治平间(约1063或1064年)。他历经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宋金对峙,是南北分裂的见证者。在战马嘶鸣的乱世,这位看似脆弱的医者,却成为历史上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让《伤寒论》的智慧突破疆界,成为守护家国情怀的生命之光。
聊城市荏平区成无己纪念馆
一、北宋兴儒:文教沃土中的医学启蒙
成无己出生于中医世家,在北宋崇文抑武方针下,他自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天资聪颖,知识渊博,继承祖传医术,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儒医文化思潮下,展示出了深厚的医学造诣。《医林列传》评价成无己“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该博”,他精通《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理论典籍,这为他注释《伤寒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成家开设“成颐堂”药铺,宋徽宗曾御批对联“成至人无己望闻问切神圣工巧,颐正气有道针灸药膏灵验捷效”。成无己坐堂行医,闻名乡里,救人无数,他曾在黄河两岸赈济水患引发的瘟疫,救治了数千灾民。
二、靖康之变:王朝崩塌下的医者担当
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王朝轰然崩塌。年逾六旬的成无己亲历了这场巨变,山东故土亦被金朝占领,成无己被金人劫持至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为金朝权贵及其眷属治病。尽管身陷敌手,成无己仍以医者天职为重。沿途中,他既救治宋人,也为金人疗伤,在黄河以北运河两岸流传着很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彰显了跨越敌我的医者仁心。
三、金朝治下:民族冲突中的岐黄智慧
靖康之变后,成无己一直滞留在临潢行医治病,至死也未能回乡。尽管身处金朝统治,孤苦伶仃,成无己的医者担当并未因政权更迭而动摇。儒生王鼎到临潢时适遇成无己,目睹他治病的场景后感叹道:“目击公治病,百无一失。”可见其医术之高超。
在被劫持到临潢前,成无己已开始注解《伤寒论》,被劫持到临潢时,他随身携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三部书稿,将其视若生命,朝夕呵护。他边诊病边研读医学著作,对《伤寒论》中所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历时40余年,著成《注解伤寒论》,成为历史上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暮年归著:宋金对峙下的文化传承
《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是成无己用生命代价撰写的不朽三部曲,但其手稿保护之艰难及刊行之曲折少有他书可比。当时金朝高度重视《注解伤寒论》手稿价值,曾警告成无己:“未经进,不可传。”意思是非经朝廷批准,不可外传。成无己认为此书成于大宋之地,不可进呈异朝,他冒死将手稿交付给一个自临潢遇恩放还的乡人手中,托付他带回南宋。这位乡人在遭遇“间关流离”困境之后,又将手稿托付王鼎。王鼎克服种种困难,于十余年后(1172年),终于不负成公嘱托,在大宋故土雕版刊行。
成无己90余岁尚在临潢,未能等到心血之作刊行,就驾鹤西逝,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著作。《注解伤寒论》不仅是首部全面精湛注释《伤寒论》之作,也成为古书版本史上充满悲壮故事的一页。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钱超尘先生评价:“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凝聚着民族的血与泪、国家的荣与辱,反映着伟大医学家忠贞的爱国情怀!”
聊城市荏平区成无己纪念馆
大医精诚,乱世流芳。如今,在河南南阳医圣祠,成无己和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同被塑像纪念;在山东聊城成无己纪念馆,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道术北传造福异邦百姓”,下联是“著作南返仍念故土苍生”,是对其一生医学成就的缅怀。
成无己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著书立说的伟大贡献当为后世敬仰。这位在动荡年间饱含家国情怀、坚守文化传承的医者,用毕生证明女真的铁骑可以踏破汴京的城墙,却折不断文明传承的脊梁;宋金的战火能够分割南北的疆域,但烧不毁医者仁心的火种。当我们谈论“对峙”时,岐黄薪火已成为文明诺亚方舟,凝聚着超越政权更迭的生命力,那是战争无法阻断的文化纽带,延续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亚圣无己 客死临潢 心怀故国 注解还乡
爱国情怀 千古共仰 医圣亚圣 日月同光
——钱超尘
(医圣:张仲景;亚圣:成无己)
(文:蔡晓彤 陈蕊 刘泽逸)
责任编辑:张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