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维持原判,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洋葱快评 | 2025-04-16 17:18:51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4月16日,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上诉人席某某强奸案公开宣判。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故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传统婚约习俗与法律底线发生碰撞,但法院的两次判决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明确划定了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彰显了司法对公民权益的刚性保护。
婚约非“性同意”的遮羞布,法律意志不容模糊。订婚仪式赋予双方的情感承诺,绝不能异化为剥夺女性性自主权的“隐形枷锁”。本案中,女方明确拒绝婚前性行为,男方却以暴力手段强行发生关系,其犯罪本质与普通强奸案并无二致。从拉拽窗帘的反抗到点燃物品的挣扎,从报警哭诉到拒绝妥协,女方事中事后的激烈反应,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性行为完全违背其意志。法院以客观证据而非主观臆断定罪,正是对“性同意”法律定义的精准诠释。
彩礼纠纷不掩犯罪本质,司法程序拒绝“道德绑架”。部分舆论将案件简化为“骗婚”或“索财”,试图用道德审判消解法律评判。但法院查明,女方并无婚史且主动退还彩礼,男方家属拒绝领取的行为更暴露出其逃避责任的真实意图。当习俗与法律冲突时,司法必须保持定力:婚约财产纠纷可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但强奸犯罪必须严惩。
网络时代,案件细节极易被放大曲解。法院在回应关切时,既公开可披露信息维护公众知情权,又严格保护当事人隐私,对泄露案件信息的当事人依法训诫。这一做法启示我们:法治社会需要理性讨论,而非情绪宣泄;需要尊重司法程序,而非“舆论审判”。
订婚宴上的“彩礼承诺”、婚约中的“性权利默许”,本质是封建余毒对现代法治的侵蚀,更是对女性权利的道德绑架。本案的判决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任何以习俗为名的越界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唯有树立“平等、尊重、法治”的婚恋观,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独立与情感自由。
法律是守护人权的铜墙铁壁,风俗是维系伦理的柔软纽带。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更需要以法治思维定分止争。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戒,更是对全社会的一次生动法治教育。
(作者 木须虫)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王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