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惊艳千年的“限定高奢”
青未了 | 2025-04-16 20:03:19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观众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中为凤冠冰箱贴和文物“合影”。(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3月25日,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小小冰箱贴何以成为文创新星?让我们一起来探访古代华冠和冠饰,解锁古人“顶流”审美,感受熠熠生辉的古韵风华,享受国风美学穿越时光的惊艳。
唐代后妃凤冠没有凤
国博凤冠冰箱贴的原型为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凤冠是古代帝后妃以及贵族命妇的传统冠饰,金银珠玉点缀着精雕细镂的冠帽,凤凰展翅欲飞,花团锦簇绽放,发髻上垂金滴翠,是古代女子最贵重的礼冠。凤钗、凤凰爵等凤形首服当是凤冠的前身,凤凰形象用于配饰最早在新石器时期。上世纪50年代,湖北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一件距今四千多年的玉凤形佩,其首尾相接,构成完美的圆形,被命名为团凤。商代妇好墓也出土了一件凤凰玉佩,且与石家河文化中凤的造型、雕琢工艺极为相似。据载,秦朝时宫中嫔妃插凤钗,汉代太后的礼服已经用凤凰作为头饰了。
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墓在扬州被发现,在萧皇后墓中,专家发现了一块体积很大的“土疙瘩”,但上面有明显的珠花痕迹,珠花上残留着未腐蚀完的珍珠等物件,研究发现,这是一具腐蚀严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饰,经过两年修复,萧后的凤冠重焕光彩。萧皇后出身于梁朝皇室,炀帝死后,流落异地,唐贞观四年(630年)归长安,历经四朝,去世后被唐太宗以皇后礼与隋炀帝合葬扬州。墓中此冠应是初唐贞观所制,是极其难得的唐代后妃礼服冠实物。
不过,这件凤冠上却没有凤的形象,而是花树的形象。因为在隋唐相当一段时间里,花树、钿、钗是礼服冠的核心,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礼服首饰中罕有凤鸟存在,笔者推测这可能是受到北朝游牧民族习俗的影响。这件花树礼冠工艺精细,组合复杂,由帽壁、金花、簪(笄)、钗、翅翼等组成,花树13棵(比一般隋代皇后多出一树),两侧博鬓,饰件鎏金,镶嵌珠玉。花树摇曳,钿钗生辉,这是等级极高的礼冠,是对萧后身份的重要佐证。
1988年10月,西安仪表厂基建施工时,发现一批金花饰片藏于一小缸内,从缸造型及胎釉分析,此缸为中唐制作,上面所覆两块砖装饰的纹饰也属唐代。研究人员发现,这批散乱的金饰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完整成形且有一定厚度的金片,依其形状为桃形、鸡心形、扇形金饰;另一类为轻薄且非完整的饰片、饰件,有梅花、六角形金箔,还有大量破碎零散的金、银、玉石、珍珠质地小饰件,冠饰的金银质地说明等级很高。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是隋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礼仪用冠,较大可能性在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制作,为目前所出土礼冠中等级最高者,显示拥有人具有极高的地位,不排除皇后的身份。
李倕冠饰
前段时间,陕西考古博物馆曾经展出复原后的唐代公主李倕的凤冠。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病卒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倕冠饰于2001年出土于西安东郊,重800余克,高42厘米。头冠由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琉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组成,光宝石的数量就多达370颗,色彩绚烂,奢华至极。凤冠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据介绍,头冠许多黄金部位的表面,都镶满了0.1毫米至0.15毫米的金珠,这些金珠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完全看清。这种金珠工艺属于美化工艺,西汉时由丝绸之路传入,加之大量绿松石的使用,使冠饰带有西域风格。考古人员采取整体打包的方法,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修复工作。
有趣的是,虽然唐代后妃凤冠上鲜有凤形象,但却有宫女戴“凤冠”的记录。《乐书》卷载:“唐明皇造光圣乐舞,舞者八十人,凤冠五采画衣。”考古中,亦发现宫女戴“凤冠”的画像,如在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的石椁上,有两位宫女头戴高冠,冠上插凤头金簪。
嵌松石立凤金头饰
此外,青海藏文化研究院珍藏一件唐(吐蕃)嵌松石立凤金头饰,高12.8厘米、宽9厘米、重26克,运用锤揲、镂空等工艺制作而成。其造型最上一层为缠枝卷草纹,下面为叶片状,中间为一立凤。凤鸟腹部呈鱼鳞状,双翅由金片锤揲而成,其边缘饰镶嵌松石的联珠纹,双腿由紧凑的螺旋状金丝拧制而成。绿松石与黄金浑然天成,整体风格华丽又不失典雅,可谓“高定”版的装饰。
龙飞凤舞的极致之美
宋代服制正式将凤冠定为礼服,纳入后妃冠服制度。《宋史·舆服志》记载,北宋后妃受册封或朝贺景灵宫等隆重场合,都要按规定戴上凤冠。宋代凤冠以银为质,外饰龙凤珠花,并镶嵌各种宝石。皇后戴特大的龙凤花钗冠,上面缀满珠宝,用金银丝盘成龙凤及大小花二十四株;皇太子妃戴花钗冠,有大小花十八株,无龙凤。
从唐代开始,霞帔配合着凤冠也使用起来,霞帔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到了宋代,凤冠与霞帔正式组合运用,成为后妃、贵妇之身份象征。明代皇后祭祀朝会承袭宋制,也戴凤冠,其形制又有所发展。明代在制度上还对霞帔作了等级规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明代上至皇后下至品官之妻,都可以戴冠,但要依据级别服制使用相应的冠。像皇后、皇妃、皇太子妃、亲王妃、公主所用之冠,虽然民间统称凤冠,但只有皇后和皇太子妃的冠才能被称为“凤冠”,而嫔妃、亲王妃、公主的冠,则叫翟冠。翟鸟与凤鸟非常相似,但要比凤鸟低一个级别。而且翟饰数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品夫人可佩五翟,二至四品为四翟,五至六品为三翟,其他则为二翟。
北京昌平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寝陵,地宫里出土了四顶凤冠,孝端有一顶九龙九凤冠(礼冠)、一顶六龙三凤冠(燕居冠);孝靖有一顶十二龙九风冠(礼冠)、一顶三龙二凤冠(燕居冠),这四顶凤冠均是龙飞凤舞、争奇斗艳。
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重达2320克,上有金龙九条,均口衔红蓝两个宝石间两颗珍珠穿成的“珠滴”;其下为九只点翠(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工艺制作的凤鸟,同样口衔红蓝宝石珠滴;口圈一周有“金宝钿花”12个,冠上有48个。“金宝钿花”是由黄金、宝石、珍珠组合而成的装饰;其间“铺翠”,有翠云、翠叶、株翠花等装饰满铺冠上。冠两侧后方为六博鬓,是专门表示尊贵身份的假鬓,上面饰有金宝钿花、金龙,下边垂有珠滴,称为“垂珠滴翠”。远观凤冠,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展现了雍容华贵的极致之美。此冠装饰极其奢华,用红蓝宝石115颗,珍珠多达4414颗。今天,以它为原型的冰箱贴成为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
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为金制,凤由点翠工艺制成。其中,冠顶饰有三龙,中层为三只翠凤作飞翔之状,其余飞腾的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后方装饰华美的六博鬓。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装饰珍珠5449颗,体现了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
十二龙九凤冠
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馆藏于定陵博物馆,冠重2595克,系明熹宗为孝靖皇后增补的随葬品之一。冠上龙或昂首升腾,或奔驰,姿态各异,还有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穿一圈或两圈。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亦有装饰金龙、珠宝花的六博鬓,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孝靖的三龙二凤冠,高26.5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这些凤冠金丝点翠,流光溢彩,展现了明朝宫廷的雍容华贵。
贵州省博物馆“嵌宝石五翟金冠”
贵州省博物馆有两件距今四百多年的“嵌宝石五翟金冠”,都制造于明嘉靖年间,推测是明代杨氏土司为夫人们打造的。两件金凤冠制作工艺精湛,工匠先后使用了制胎、錾刻、宝石镶嵌、锻造等细金工艺,正面是一朵硕大的六瓣重台花,上方站立着五个翟鸟,冠饰中的龙鸟、花朵、蝴蝶等尤其精美。其中,杨氏土司正妻佩戴的金凤冠,高29.1厘米、宽38厘米,有两斤多重,镶嵌的宝石多达上百颗。
古代版的“高级定制”
清代的服制与明代差别甚大,清朝后妃的凤冠也有了较大变化。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清代点翠凤冠,凤冠先用金属丝做骨架定型,在骨架上装饰十四只点翠铜鎏金凤,凤口中衔珍珠串,九朵点翠铜鎏金牡丹花,花蕊的材质有松石、玛瑙等。整副头冠嵌满各色宝石、珍珠,脑后配一双点翠发簪和一双点翠珍珠串步摇。走起路时,凤冠上的步摇和凤凰、花蝶随之摇摆,无比华美。
点翠嵌玉凤冠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珍藏一件清代点翠嵌玉凤冠,整体框架采用铜体鎏金工艺。冠冕纹饰图为“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其上镶嵌着龙珠翠玉和宝石太阳,凤羽点缀着天蓝色翠鸟毛,冠下嵌有展翅欲飞的七只凤鸟,口衔细金丝链儿,垂入额端,金链端系有“蝙蝠”,取“福”在眼前祥意。凤冠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光照之下异彩纷呈,折射出富贵高雅的气质。
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清代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通高30厘米、口径23厘米。冠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清代皇太后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
清代镶宝石银凤冠
武汉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镶宝石银凤冠,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出土于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乡的一座清代古墓,墓主人正是清末大吏云贵总督张凯嵩及其夫人徐氏。凤冠为纯银打造,有龙纹、凤纹、火焰纹,火焰纹上还有四个清晰的字“一品诰命”。冠顶五凤,五只振翅飞翔的凤凰头上翔集,气势不凡。再往下二龙戏珠,两条腾龙环绕一朵镶宝石的牡丹花,寓意尊贵。冠围分布九只凤凰,口衔珍珠与红色宝石穿成的珠滴,精致灵动,妥妥是古代版的“限定高奢”。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责任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