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势丨江北猕猴桃基地,缘何劲刮“丹参风”
区势 | 2025-04-18 15:38:40原创
姜涛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源泉西村,正悄然经历着一场“变革”。
这个以猕猴桃种植闻名的小村庄,如今却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丹参风”,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抹亮色。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到特色产业的兴起,源泉西村的故事,不仅是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发展的缩影,更是博山区“一村一业”战略生动实践的写照。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位于岳阳山下、淄河岸边的小山村,探寻这股“丹参风”背后的故事,见证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源泉西村的新尝试
4月17日,春风轻拂,记者来到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源泉西村。这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西依岳阳山,东临淄河,自然风光旖旎。这个拥有520户、834口人的村庄,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常住人口已锐减至32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0%。多年来,村民生活虽不算拮据,但也难言富裕。
这一切在近2年悄然发生了改变。
源泉镇,作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猕猴桃以来,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截至目前,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产量达1亿斤,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养活了当地近万人的生计。源泉西村,作为源泉镇的一部分,也积极投身于猕猴桃种植的浪潮中,从2011年开始种植,现有规模已达550亩。
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村民增收的需求,源泉西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2024年,以博山区“一村一业”战略为契机,源泉西村重新接手了418亩流转土地,决定进行新的尝试——规模化种植丹参。
2025年3月,丹参种植项目在源泉西村正式启动。在村西的山坡上,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种植丹参的李志国,他是源泉西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丹参种植项目的带头人。
“我们村从2010年就开始流转土地,与专业农业机构合作进行猕猴桃规模化种植。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丹参的市场潜力,决定再试一把。”李志国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源泉西村已经种植了130余亩丹参。李志国介绍,丹参的亩产约为3000斤,按目前的市场价格,一亩的收入可达千元以上。至2025年秋天收获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在丹参种植现场,记者看到了许多忙碌的身影。72岁的王木贵是村里的种田“老把式”,因身体硬朗又精通各种农机,被请到了丹参项目上帮忙。“有了丹参项目,现在我一天能领到120元钱工资。”王木贵笑着说。
49岁的郭玉玲则是丹参项目上的“主力军”,她主要负责剪苗等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能收入120元钱。眼下正值丹参插苗的特殊时间,所以比较忙。如果需要加班,每多干一小时还有20元加班费。”郭玉玲一边熟练地剪着苗,一边对记者说。
“六村协同”的新实践
丹参种植项目不仅让源泉西村受益,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2024年,在源泉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源泉西村联合周边5个村庄,共同搞起了山农酥梨的规模化种植。源泉西村共种植了10亩山农酥梨,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量约为4000斤,按目前的市场价算,每年可为村集体实现增收20万元。
有了跨村联合种植的经验,2025年,“六村协同”模式在源泉西村、西山村、东崮山村等6个村庄间再次展开。他们共建丹参药材产业带,通过标准化种植与产业链延伸,培育现代农业集群。眼下,山农酥梨和丹参两大跨村合作项目已形成了“一果一药”的产业格局,通过土地联营、技术共享、市场共拓,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通过周边村庄联合发展,不仅帮村集体节省了资金投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还能使收获的经济作物在销售端形成合力,确保了村集体和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李志国说,丹参种植项目只是源泉西村“一村一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
源泉镇丹参种植项目的成功启动,是博山区实施“一村一业”战略的一个生动案例。近2年,博山区将“一村一业”放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技术培训等措施,鼓励各村庄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博山区2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达到1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52.7%,超过20万元的村占比47.3%,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26.56%。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村一业”战略的深入实施。
除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外,“一村一业”工作还带来了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农业农村类诉求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2023年,博山区涉及农业农村类诉求14657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骤降为4521件。这一变化不仅说明了当地村民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认可和满意,也反映了博山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实践。
在此基础上,博山区对于2025年的“一村一业”工作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和安排。例如,继续制定并宣传推广主导产业“种管采收”全流程生产标准,开展“标准化+”专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继续完善产业组织架构,细化完善五大产业联盟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鼓励引导成立多个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实现抱团发展等。
而为了推动“一村一业”的深入发展,博山区将持续深化“金融惠农”政策,整合衔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奖补等支农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此外,还将建立典型示范宣传推广机制,通过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的方式,激发更多村庄扩大集体增收的潜能。
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劲刮“丹参风”,对此,源泉镇和博山区都充满了期待。未来,随着更多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像源泉西村这样的山村,乡村振兴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高倩)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