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天下黄河第一桥
青未了 | 2025-04-19 00:06: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扶小风
黄河河道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桥梁数以百计,尚且不含临时搭建的浮桥。清末之前,从黄河上游至入海口河道上的桥梁,大多为浮桥。
在众多的浮桥当中,堪称黄河第一桥的,当属兰州城外的“镇远桥”。镇远桥今已不存,被宣统元年(1908年)新建形如巨龙的黄河铁桥——中山桥所代替,只留下河岸一侧锈迹斑斑的铸铁桥柱——“将军柱”,见证着镇远桥500多年的历史兴衰。
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首次建了浮桥。四年后,卫国公邓愈将桥移至城西十里处,始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又移至白塔山下,一直到清末宣统元年,再未改变,成为甘肃通往河西的要津。
镇远之名有镇服远疆的寓意,反映明代关隘城池命名的特殊含义。二十四艘大船横亘于黄河之上,船与船紧密相接,以长木连接,上铺木板,并围缆绳,南北两岸竖铁柱,并用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冬季黄河结冰拆除,春季则重新搭建。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波斯沙哈鲁使团来中国时,途经兰州,一位叫盖耶速丁的画师,在《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记录了镇远桥的雄姿。“抵达哈剌沐涟(黄河)。它是一条有点象乌浒水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由二十三艘船搭成的桥,壮丽坚实,用一条粗如人腿的铁链连接,铁链又两头各拴在一根粗若人腰,在岸上有十腕尺远,并且结实地埋进地里的铁桩上,船是用大钩跟这条链子连接起来。船上铺有大木板,坚固平坦,所有牲口毫无困难地从上面通过。”这应该是由外国人第一次详细地描写兰州“镇远桥”的文字。对于船只数量,目前的文献,大多来自清代。哈鲁使团来访时,可能为二十三艘。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十月,陶保廉登上镇远桥。他在《辛卯侍行记》中记载,“过河桥,坊题‘第一桥’。……以二十四舟亘河中,舟各相距一丈五尺,架木以联之,棚以板,围以栏。两崖铁柱四,木柱四十五,铁索、棕麻草绳各相属。每年冰解时搭桥,需人数百,或在岸,或在舟,或乘皮筏。巨绳系舟从上游缓放,舟系大筐四五,盛以石,候舟至恰好处,则掷筐于水,舟稍定,即绳缆交加,如此一一牵缀而桥成。压以巨铁索,舟得随水高下。夏、秋盛涨时,经理失宜,仍虞冲散。舟工经费每年二三千,不敷修理,由皋兰县赔垫。冬至后,河将冻,冰块自上流下,大如房屋,即撤桥,缓则糜烂矣。冰既合,制府祭冰桥,县役以锄削平,铺以土,车马畅行如通衢。皮筏即浑脱牛羊皮为囊,鼓以气,联四五具或七八具,浮水如筏,惟不能逆流而上。西宁人以此运米,至兰州则束筏乘车而返。皮筏连数具乃稳,若止一具,气泄则溺。河冻未合,冰块络绎而下,胆壮者踞冰上迭跃而过,有溺毙者。”陶保廉详细记载了镇远桥的建桥过程,运营、维修的经费数量及出处,还介绍了冬季冰桥以及羊皮筏。
黄河冰桥是人类与大自然博弈的智慧结晶。严寒季节,兰州黄河两岸百姓,将河道漂浮的巨大冰块相连,形成冰桥。百姓借助冰桥渡河行走,往来贸易。但是在河冻未合或者天气渐暖时,却异常危险。
清代裴景福曾行走在兰州黄河冰桥上,他在《河海昆仑录》中写到,“冰桥将成,河中冰块大小鳞集,杈牙罅漏,人不能行。必有水自下上泛,弥漫冰之罅漏处。一夕冻结,遂平如砥,河夫视冰上有狐迹,人乃渡。余先行过冰桥,冬春均暖,距上游半里许冰开数丈,波涛汹涌,流入冰窟,其上即冰桥也,履之闻冰下水声汩汩。”可见,没有镇远浮桥的冬季,行人过河,危险至极。甘肃皋兰人王光晟留存《冰桥》一诗:“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边陲远接轮蹄多,浑忘足底凌苍波。……峡形逼仄山蟠,天下神桥此第一。春色绮丽春风翔,岸冰初解浮寒光。廿四巨舸铁缆长,请看竟日成浮梁。”冬日的黄河冰桥,危险重重,但往来的人们毫无畏惧,依旧络绎不绝。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清代同治年间的《黄河兰州浮桥图》,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镇远桥最精美、最珍贵的文献。兰州城外,白塔山下,一座巍峨的浮桥,巨船连绵,行人与官员如簇,锦旗飘扬,鸣锣开道。远处河边,百姓挑水汲田,水车激荡,将水引入城外。樵夫荷柴火,农夫吆犬归。黄河码头,男丁负谷物,水车磨面粉。黄河滔滔,波光粼粼。有舟船飘零,也有羊皮筏子激荡。近处楼台亭榭内,有人品茗下棋;远处高山连绵,树木阴郁。此情此景,与巫揆《咏浮桥》诗中的黄河浮桥别无二致。“行人题柱兢留字,燕子穿舱闲弄歌。天下浮桥原第一,桃花谁虑涨春波。”1938年,顾颉刚过兰州时,看到了黄河水车。他在《西北考察日记》写到,“足下黄流滚滚,皮筏去疾如矢,胸中为之开畅。河边多水车,藉风(水)力转动,可以灌高地;城中居民食水皆由水车从城头输进,亦奇观也。”近四十年过往,兰州百姓灌溉,城内取水,与清末时期大相径庭。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清廷耗资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在镇远桥一侧起建黄河上游的第一座铁桥。宣统元年(1909年),大桥建成,初名“兰州黄河铁桥”,随之镇远桥被拆除。1928年,“兰州黄河铁桥”易名为“中山桥”,被人们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至此,镇远桥被世人逐渐遗忘,历时500余年的黄河第一桥,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镇远桥是黄河上游工匠和百姓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造桥技术的代表建筑。无论曾经的镇远桥,还是现在的中山桥,都是兰州百姓无法抹去的记忆。如今,中山桥成为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和游客必行之处。中山桥雄浑的身姿,倒映在黄河之中,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但昔日同样巍峨耸立的镇远桥,却隐藏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