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把思政课“装进”行军包 行走的课堂“活”了体验教育

任灵芝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4-19 20:25:44原创

晶莹的汗珠映照着稚嫩的脸庞,坚毅的眼神透出不服输的勇气,坚实的脚步彰显出信仰的力量……4月19日上午,参加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举办的第六届模拟小长征活动的少年们徒步抵达黑铁山旅游风景区,完成了此次挑战。

把思政课装进孩子的行军包,模拟小长征活动转眼间走到了第6年。近5个小时,10公里路程,对于6岁到12岁的少年,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将10公里的征途化作立体教育长廊,又带来哪些思政教育新解法?

行走的课堂

4月19日早上6点20分,家住淄博市周村区的李易霏已经来到集结地——晨报大厦。“我是第二次参加小长征了,去年我上小学四年级都坚持下来了,这次我也一定能行!”李易霏满脸兴奋。

集结现场,人越来越多,少年们仔细地系着红领巾,检查背包里的“战略物资”,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着充足的准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如诗中所言,他们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像李易霏一样,很多孩子并不是第一次参加“小长征”,有人连续挑战了3年,有人跟着“小长征”走过了5年。10岁的于可欣从6岁就开始参加“小长征”活动,2021年听说活动暂停,她要求母亲带着自己从晨报大厦走到了黑铁山,体验了一把“一个人的长征”。

“小长征”有何魅力,让新时代的少年乐此不疲?

锻炼一下意志,挑战一下自我,在行走中体味长征精神,在磨练中塑造坚强品格……家长和孩子们理解的层面各不相同,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信,相信行走的力量。

10公里,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然是不小的挑战,对6岁到12岁的孩子而言,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行走中,有的孩子累了,不禁询问:当初的红军战士,也是这么累吗?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道路艰险、衣食无着,河流沟壑、雪山草地,他们的苦和累根本无法想象。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就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可太幸福了!”“我们也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勇敢,要坚持……”9岁的赵梓毅和教练的一问一答,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其中。

此时,课本中的文字具象化了。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思政课上的内容,在行走中,在愈见沉重却毫不犹豫地脚步中,找到了着力点。

10公里的路途,就是更鲜活、更生动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又一个“小红军”。

少年的长征路

山风磨其筋骨,长路淬其心志。

10公里的路,少年们走得很坚定。11岁的周伊垚参加活动前还在发烧,可他毫不犹豫地赶到集结地,“必须参加,这点小病算啥!”他的妈妈脸上写满了担心,可想着孩子去年参加活动后的变化,放开了握紧着孩子的手。“去年孩子全程参与,回家后主动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还告诉我面临困难时怎么去克服,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小长征”活动,设置的终点在黑铁山旅游风景区。这里是山东省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地。

抗战爆发后,一批中共党员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长山,在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支持、参与下,组织培训抗日力量,在40里外的铁山西麓太平庄小学,发动了震惊山东省的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半年内,这支队伍发展到30多个中队、近6000名战士,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抗日将士遂将铁山冠以“黑”字以体现起义队伍的钢铁意志,这便是“黑铁山”、“黑铁山起义”两个名词的由来。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激励教育后世,淄博市在黑铁山先后修建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壁”、“黑铁山烈士坊”等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行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倾听着英雄的故事,孩子们真正领会到了信仰的含义。行走中,信仰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词语。

行走,把课本上的词,一个个落在脚下。刚出发时,不少孩子喊苦喊累,可中途没人退缩,到后来,队伍里刚认识的小伙伴之间互相搀扶着,互相鼓劲往前走。

也有孩子把信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行走的队伍里,不时看到拎着垃圾袋的孩子,袋子里已经装满了各类垃圾,“爱国要从小事做起,那我们就先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开始吧!”10岁的王歌扬边走边捡拾垃圾,“我和刚认识的小伙伴一起捡垃圾,都放在这个袋子里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正如此次小长征的教练陈飞所言,“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破解思政教育痛点

10公里小长征,对于6岁到12岁的孩子,体力、毅力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所有的孩子都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小长征”从出发前,就备足了精神食粮。

出发前,大家齐声背诵《七律·长征》,在冲锋号中开始征程;中途 “飞夺泸定桥”协作挑战、“爬雪山过草地”深层体验,这些环节,都给足了孩子参与感。

就在这次行走之后,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再遇到什么都不怕了!

“参与过程中,流下的汗水比课堂上一百次掌声都有效。”家长王晓静如此评价,为此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主办方,自己则去参加单位组织的五公里醒春跑活动了。

对于家长来言,此行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当稚嫩双足踏上先辈足迹,10公里山野便成鲜活历史课堂。从晨报大厦到黑铁山,这条镌刻着淄博记忆的路线,见证着新时代少年们以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用汗水诠释传承的温度。

“当孩子们在精疲力竭时互相搀扶时,‘集体主义’就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考点,而是一双真实的手。”家长于春红这样描述,由此,在儿子参加了两次“小长征”后,她又让女儿来体验,“这种形式灵活,生动有趣的思政教育,比课堂上背诵知识点要更有效果。”

“连续6年,我们采取徒步走的方式,模拟‘长征路’,激发学生课本之外的潜能,让青少年亲近自然、释放生活热情,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磨炼意志品质。10公里的徒步,是行走,更是毅力的磨砺,跨动的是脚步,提升的是能力,锻造的必将是品质。”正如主办方所言,这场活动是一场用脚步丈量信仰、以青春传承精神的生动实践。坚持举办这一活动,就是希望持续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立体衔接有效融合。

行走的思政课,给孩子创造适度的苦难,以及战胜苦难的机会,他们才能学会面对生活中更多的挫折。这并不是说挫折本身有多大的意义,而是经历的过程会让孩子萌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当他体验了最坏的情况,才会更珍惜眼下,更懂得努力奋斗的价值。

新时代的长征路,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脚步丈量的信仰,比文字更铿锵。模拟小长征徒步走,将家国情怀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当《七律·长征》的童声响彻,当孩子们用汗水换来的研学证书成为历史信物,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已然完成传递——这既是向革命先辈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民族复兴的青春应答,鼓舞着时代的主人翁——新时代少年继往开来。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任灵芝 通讯员 王紫颖 )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