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AI时代,我们如何阅读与写作?滨州作家这样说
滨州民生 | 2025-04-22 15:44:40原创
记者 纪方方 报道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当电子屏幕的荧光如潮水漫过纸页,当短视频以秒为单位重构信息获取方式,第30个“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不禁追问: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如何阅读与写作?为此,记者专访了滨州作家许烟华、孙光新和孙鲁梅,共同探寻读书的意义,他们以不同类型的创作体裁为经验,带来AI时代阅读和写作的新思考,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滨州。
现状感知:AI与文学的交融
对作家来说,他们有哪些终生难忘的阅读经历?当下的创作是否会使用AI工具?其中的“奥秘”藏在书房里。
三位作家的书房内不约而同地摆放着古典名著,作家许烟华的童年被164册连环画填满,《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聊斋》成为他文学启蒙的起点;作家孙光新难忘《悲惨世界》中少年伽弗洛什的牺牲场景,雨果笔下“伟大的小灵魂”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震颤;作家孙鲁梅初中时邂逅《飘》,斯嘉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宣言,让她在虚构中触摸真实的生命力。

许烟华告诉记者,“诗人”是大多数人对他文学“身份”的认证,但最近几年,他采取了更具表现力的文学样式。“我以散文创作了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村庄笔记系列,报告文学《愉悦,来自逾越》反映愉悦集团发展历程,以孙丰刚《最后的牛耕部落》为评论对象的文章获得了第二届金风文学奖。”许烟华说,现在还没有使用AI工具创作,但相信有一天会用到它。
孙光新表示,已经开始用DeepSeek了。“在小说写作中,把它当作工具书,比如写到不熟悉的事物,或是过去人们怎样生活,用新工具搜索出来学习、研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孙光新说,其实写作是自己内心的获得与释放,创作完成后读者的参与也是一种内心的获得与释放,更重要的是灵魂的获得。
孙光新偏爱散文,即将结束散文写作《虚实辞》,大约24万字,以写实与想象手法描摹世间虚实两种事物、状态,展开对虚、实事物的哲学追问,让心参与万物的成长、变化。同时还在创作散文《非遗歌》,已完成14万字,以散文的方式呈现非遗的成长、衰败,痛苦的嬗变,以及它对人心灵的建设。

阅读之变:书香与数字碎片
随着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加持,阅读载体更加丰富与多元,纸质书、电子书、AI有声书等哪种阅读方式更能抵御碎片化冲击?作家们给出迥异的“阅读处方”。
孙光新坚持“纸质阅读”,碎片化阅读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的阅读是可怕的,对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人而言,还是要读经典。阅读和写作让人生有了那么一点点意思,眼里有了光。
许烟华则主张“开卷有疑”,要以质疑的态度去主动思考,不断地积累知识,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思想,提升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再也回不到单一依赖纸质书阅读的时代。碎片多了自然会拼接在一起,浅表叠加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深度,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可怕,核心问题是阅读的深度和效果,这个‘症结’最终要追究到‘阅读人’对待阅读的态度上。”许烟华说。
而当我们刷短视频平台时,推荐算法据说以0.8秒/次的频率捕捉着人类的注意力轨迹,这种工业级的精准投喂,本质上是在用数学公式解构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阅读本能。孙鲁梅说,系统优先推送与既有观点共振的内容,多元思想的碰撞空间被压缩成信息管道里的单行道,知识碎片化会影响读者深层次思考。
孙鲁梅认为,纸质书将会固守人性温度的深度思考堡垒,成为对抗碎片化的精神锚点,电子书凭借超链接演化成知识网络节点,会是抵御碎片化的中流砥柱;AI有声书是听觉百科,能用碎片锻炼思维的重构认知,就像拼图,是对碎片化的反杀技。
写作挑战:人机共谱新乐章
孙鲁梅以短篇小说见长,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绿皮火车》发表于《当代小说》。她觉得文学创作的意义,是在虚构中寻找真实的锚点。文学创作既是棱镜也是熔炉,能把庸常岁月折射出彩虹,也能将生命经验锻造成永恒。这或许是文学最深刻的馈赠,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灵魂的倒影。

孙鲁梅推崇“随心所欲”阅读,遇到心动之书便欣然展卷,有感悟就记下来,真正的阅读不是为了囤积知识,而是让思想在碰撞中裂变出新宇宙。她尝试过使用AI工具,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可以替代写作。
“AI生成的文字缺少灵魂和温度,逻辑混乱,只有金属的味道,至少写小说还是差很多元素的。当然,它在其他文本格式上,显现出很强势的碾压,比如诗词。”孙鲁梅说。
展望未来,三位作家都坚信,文学与AI的共生将成为必然。
“优秀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个性化写作。当一个作家认为AI写作足够好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他审美意识的下降,意味着他‘作家’的身份岌岌可危。换言之,不要把AI当成写作的帮手,而是把它当成写作的对手。你可以向对手学习,但你身上要有对手永远学不会的本领。”许烟华说,年轻的作家一定会找到与AI工具交融的“点”和“度”,避免过度依赖。
孙光新认为,一个优秀作家的视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读上万篇微信短文与读一遍《悲惨世界》是不一样的,一次次毛毛细雨的飘忽怎会有一场暴雨袭击的壮观与淋漓,它对大地的浇濯令人震撼,没有震撼,沉睡怎会觉醒,视野怎会打开。有了视野,其他都会跟得上。可以把AI当作辞典,作为了解、查找陌生事物的工具。
“写剧本时可以让他给你设计几款反杀技能,如果写小说那就最好别用。”孙鲁梅补充道,作家在AI时代必须坚守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类不完美的灵魂和温度。当AI可以写出完美无瑕的诗句时,人类作家更要证明:那些不完美的心跳、灵魂和共振的温度,才是文明最珍贵的源代码。
作家简介:
许烟华,1970年生,山东博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滨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0届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诗潮》《诗林》《小说月刊》《散文百家》《杂文选刊》等百余家报刊,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等80余家选本。著有诗集《心影暴风》《烟华》,长篇传记文学《晚清之栋:张之洞传》,主编中国第一部单年度诗人作品选《中国诗歌1970》。
孙光新,笔名青年河,70后,山东惠民人,生于鲁北平原一条未名河流——青年河畔,多年来一直在她近旁读书,围绕着她写万物的生老病死,写万物的心灵成长。
孙鲁梅,笔名孙小墨,1979年生,山东滨州人,小说及散文在《小说月报》、《散文选刊》、《山东文学》、《青春》、《海燕》、《当代小说》等刊物刊发,部分作品入选《山东作家作品年选》、《滨州文学年选》、获得省、市级征文一等奖二等奖等。
责任编辑:纪方方
责任编辑: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