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油菜花海绘就槐荫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4-23 16:25:30原创

大众网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

四月的槐荫区席庄村,被一片涌动的金色浪潮温柔覆盖。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槐荫区的油菜花已迎着朝阳舒展花瓣,与远处错落的民居、蜿蜒的田埂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油画。孩子们在田垄间追逐蝴蝶,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蜜蜂振翅的瞬间,而头发花白的老人驻足花田间,轻声念叨着:“这地头从的荒景,哪想过还能变成城里人抢着看的风景?”

一朵油菜花的“跨界生长”

这片油菜花田北临黄河,南依双龙湾。水系丰沛,是小清河源头之一。可有谁知道,这儿的土质是盐碱地,“野生碱卤,地尽不毛。”乡人生活一度困难;“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正是此间境况的素描。如此过往,一直到解放后经历三次稻改,这儿的自然生态、百姓生活才得以逐步改善。如今,青田连陌,稻花飘香,俨然潇洒济南西北部名符其实的“小江南”“稻香花海”,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思维,这里将油菜种植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利用冬春农田闲置期规模化种植油菜,既可通过花海集聚人气,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孕育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吴家堡黄河大米”。

借力乡村振兴政策,党支部因地制宜,立足水稻生产第一产业,致力二产,培育三产,通过引种优质稻、育养稻田蟹、扩种白莲藕、轮植油菜花、构筑新民宿,成功盘活了土地、生态、人文、资金要素,深度融合生态观光农业全周期产业链,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的双轮驱动。

这种“农田变景区、劳作变体验、产品变礼品”的模式,让吴家堡沿黄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户通过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实现了多元化增收。

解码槐荫乡村振兴“密钥”

油菜花田旁的席家庄村正在用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径,2020年获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村,2021年获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2022获泉城最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2023年获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济南市首批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济南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和“济南市和美乡村”称号……

席庄村的生动实践,折射出槐荫区农业发展的深层变革。区农业农村局近年着力破解“土地怎么用、农民怎么富、乡村怎么活”的命题,打出系列组合拳。

近年来,全区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发动群众创新途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槐荫区的农村,民居建筑青石红瓦,街道宽敞洁净——以往门口堆积的杂物不见了,转而成了绿植花丛;乱停乱放的车辆不见了,规范放进了停车区域;原先的卫生死角不复存在,变成了小公园、小花园;杂草丛生的农业灌排泥渠已摇身转变为笔直通畅的硬质渠道;污水横流的街巷不见了,生活污水得到了集中处理,固定的保洁队伍巡扫大街小巷。

一名在花田旁卖咖啡的小哥告诉记者:“这里的油菜花很漂亮,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槐荫区不仅让农田长出‘风景’,也让土地生出‘效益’、让村民看见了‘希望’。”

如今,槐荫区的油菜花不仅是季节性的视觉盛宴,更成为观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扇窗口——在这里,每一朵花瓣的绽放都诉说着城乡共生的时代故事,每一粒大米的收获都链接着三产融合的产业网络。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育人”

近年来,槐荫区积极探索“343”产学研、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这片位于黄河之畔的热土,正以研学产业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槐荫,这片位于黄河之畔的热土,正以研学产业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槐荫区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紧扣“沿黄文化”主题,积极探索“343”产学研、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通过劳动教育实践、研学旅游等方式,撬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兴”与“教育兴”的同频共振。在这里,研学旅行不再是简单的游玩体验,而是一场场生动鲜活的教育课。

槐荫区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稻改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资源,以成功创建“稻香花海”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研学游基地建设和协同发展,精准引流中小学生和家长9万余人次,实现了教育事业与研学产业的“双业”互动和协同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研学这条纽带,槐荫区正将农耕文明的智慧密码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教育资源——当城市孩子懂得“一颗油菜籽的旅行”“水稻的时光之旅”,当乡村老者发现“种地的手艺能登上讲台”,这场关于乡土价值的重新发现,或许才是农文旅融合最动人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