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海肠生态养殖,前景看好:既能净水,又能卖钱

农情要闻 | 2025-04-29 15:44:46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近海,周边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以梭子蟹、对虾及各类海鱼为主。而在大朝阳村的金沙岛养殖场,最近却养了一批新鲜玩意儿,引得不少村民前来“看稀奇”。

记者进入养殖大棚,只听见抽水设备嗡嗡作响,水池的底部铺了厚厚一层细沙,却不见有什么生物在活动。“我们养的海肠,白天都在窝沙,到傍晚才爬出来。”养殖场负责人赵修玉指着沙里的一个个洞说:“你看,这就是海肠待的地方。”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人们称为“海鲜味精”“裸体海参”,具有独特的食用性和生态价值。而赵修玉养海肠,则是因为它可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具有生物净水能力强的特点。

近些年,伴随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尾水污染问题随之而来。养殖一段时间后,所用水体中会富集大量的氮、磷营养盐和悬浮有机物,如果将尾水直接排放至自然水域环境中,就会导致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现在搞养殖,都要求装尾水处理设备,还要定期做水质监测。一套动辄几十万元的尾水处理设备,对普通养殖户来说压力太大,而且每天机器运作成本就有两三百元。村里很多养殖户都因为尾水处理问题换了养殖品种或者干脆放弃了水产养殖。”大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庄见用说。

而海肠恰恰以水中有机物为食,并且其对食物颗粒没有选择、可连续摄食的特性,能够改善池底生态环境,大大减少养殖尾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显著降低养殖尾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氮、磷、COD(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指标。“这一批海肠是2024年年初投放的,当时还是小苗,现在已经长得有半个手掌长了。”赵修玉从池底挖出一条海肠介绍:“海肠就喜欢尾水,越臭越浑的水,养出来的越个大皮厚。平日里养对虾的尾水稍微沉淀一下,倒进海肠池子里,不出两个小时水就变清了。经过海肠过滤的尾水,基本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同样是以水中有机物为食,为什么海参没法用来做尾水处理?赵修玉解释道:“海参虽然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其本身过于敏感,对温度要求高,温度变化稍微剧烈,甚至养殖棚里的关门动作,都会导致海参吐肠。但海肠就相当皮实,30℃以下的海水,只要不结冰,就能存活。而且它几乎不需要打氧,不用额外投放饲料,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养殖成本,相较于海参,优势都十分突出。”

海肠味道鲜美,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数量减少,在市场上的售价一直居高不下。“我儿子一直在海鲜市场卖货,这几年海肠的价格就没有低于60元一斤的。我这个大棚养了20池子海肠,一年下来差不多有6000—8000斤的产量。若以商品化养殖为目标,适当投放硅藻类饲料,产量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全部出售后效益十分可观。虽然和对虾这种高收入品种有些差距,但风险远低于其他品种。”赵修玉说。

根据赵修玉的估算,在养殖过程中,每养三四个棚的其他品种,搭配一个棚养海肠,就能实现尾水处理平衡。不过,赵修玉说:“海肠养殖虽然益处很多,但目前受到种苗的限制。中国海洋大学的邵明瑜博士正在进行海肠育苗与养殖的相关实验,我这里算是他的一个实验基地。养殖过程中的水温、养分以及养殖密度都是在摸索着前进,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海肠繁育以及养殖技术就能突破。”

大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庄见用也有计划:“等到海肠养殖真正成熟推广之后,我便组织在村里建一个尾水池,全村水产养殖的尾水都汇聚在这里,海肠养殖户可以从中取水,这样既缓解了尾水处理压力,同时提升了海肠的产量与品质,让全村养殖户共同受益。”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责任编辑:冯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