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骨科医生为山区百姓开出“健康护航处方”——“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走进博山区博山镇马家沟村

李波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5-08 21:07:31原创

“您也会干农活?下午我们去比试比试?”村民国承宝的一番话将岳端亭医生逗乐了,虽然已经70岁了,但国承宝依然种着将近两亩地的庄稼。像国承宝这样的情况,在山区很普遍,他们的身体健康令人关注。

5月8日清晨,鲁中山区的薄雾还未散尽,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马家沟村的村委大院里已经人头攒动。一支由淄博高新(田氏)骨伤医院6名骨干医护组成的“帐篷医疗队”,带着彩超机、心电图记录仪等设备,沿着蜿蜒山路抵达这个海拔450米的村庄。这是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2025年5月的首场义诊活动,是博山镇“健康护航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焦桐花开·‘颜’之有‘礼’”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村民正在有序排队等待义诊开始。

“不要喝粥”,来自医生的特别提醒

“血压有点高,但是不要紧,得把思想放开。”当天一大早,在马家沟村的村委大院内,村民们早早就闻讯而来,排起了长队。尽管天气微凉,但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淄博高新(田氏)骨伤医院的医护人员刚下车,便迅速投入到义诊工作中,搭建问诊台,摆放医疗器械,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博山镇特别组织了马家沟村、上结老峪村和下结老峪村三个村的群众,前来参加义诊活动。

“不要喝粥,你吃大米饭可能没问题,但你喝一碗大米粥,血糖就可能升两个加号以上。你愿意喝粥,中午喝,晚上不能喝,粥的含糖量太高了。”淄博高新(田氏)骨伤医院带队医生、综合内科主任杨坤正在给一位村民健康建议。

岳端亭正在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

“你这高血压30多年了,放开思想,注意饮食,但也不能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那就坏了。多吃点粗粮,少吃点含糖量高的。”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岳端亭正在为78岁的马家沟村民崔莲英提供健康咨询。

岳端亭说,到了60岁以上,80%的人有高血压,40-50%的人有高血糖,老年人动脉硬化、胰岛功能降低是常见症状,要加强锻炼,管住嘴,迈开腿,不要有思想包袱,都不会造成什么很大的问题。

杨坤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村民有几例出现了心功能下降、窦性心律过缓的症状,这与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有关,虽然经常劳作可以让人体代谢加快,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如果出现胸闷心慌、手脚颤抖、眼前发黑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陈亮为村民诊断旧伤。

“大夫,我这胳膊疼了好久了,尤其是活动的时候,特别厉害,您给看看咋回事?”80岁的上结老峪村村民闫翠莲向微创骨科副主任陈亮咨询道。

“你这里骨折过,你看现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一个是伸,伸得很直;另一个屈,手能够到肩膀头。这说明恢复得没有问题。”陈亮说道

“可是疼啊,咋治啊?”闫翠莲满脸焦急。

“你这个疼,要不就是颈椎带累了这个地方,要不就是肩膀有肩周炎。”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陈亮医生判断村民可能是患上了肩周炎,便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和日常保健方法。“你要用健身器材经常活动,要不就用单杠打提溜,抻开它;要么走道的时候,往后使劲甩着膀子走,还可以贴贴膏药啥的。”

陈亮在村民家中为其贴膏药。

一张特别的“乡村振兴处方”

马家沟村的76岁的谢加柏春节前跟人干活的时候,从梯子上掉下来,结果脚部骨折,最近刚刚恢复,就又上山去干活了。

“现在苹果到了疏果的时候,特别忙,我得去啊。”谢加柏的情况跟村里很多老人差不多,往往是干活受了伤,刚好一点,又下地了。

“这个膏药要贴10到15天,感觉不适的时候,可以随时跟我们联系。”陈亮来到谢加柏家中,详细询问了受伤的情况,并给他贴上了一贴膏药,“这是我们医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痛消接骨膏,对您伤病的恢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陈亮为谢加柏(左)受伤的脚踝贴上膏药。

“我们这些村民大都是积劳成疾,出现劳损的情况太多了。”陈亮医生说,长年的劳作,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这样就会造成更严重的情况。

“像谢加柏老先生这样,一出现症状就需要立即休息,只要休息半个小时,症状就可以缓解,千万不要坚持。”陈亮给村民开出了一张特别的“乡村振兴处方”,一定要注意受伤部位的保护,像是护腰、护膝、护肘、护踝要及时佩戴,还有缓解疼痛的辅助性药物也要用上,不要觉得疼一会儿就过去了,就不去注意。

村干部们对这次义诊非常重视,在义诊现场,下结老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维博非常忙碌,他一会儿联系村民前来参加义诊,一会儿又帮助医护人员疏导村民有序就诊。

“健康对于村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杨坤告诉记者,作为专业的骨科医疗机构,医院深知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此次特别选派了经验丰富的骨科专家团队参与义诊。

给村民做心电图。

在义诊过程中,医护人员为每一位村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测血压、量血糖、做心电图、彩超等检查项目一项不落。他们耐心倾听村民们的病史和症状描述,详细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村民,医护人员还主动上门,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杨坤为村民解读心电图。

杨坤表示:“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疗机构,我们有义务为广大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开展义诊活动,我们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乡村,为村民们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增强村民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义诊现场,医生们不仅为村民们进行了现场诊断和健康建议,还针对一些常见骨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此外,医院还向村委会捐赠了一批常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为村卫生室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为村民贴膏药。

村干部引领,守护村民健康

在村委办公室,一份《马家沟村环境整治表格》记录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2023年以来,村里投资60万元整治陈年垃圾,拆除违建78处,种植绿化树木1000棵;2024年建成党建文化广场和柳荫慢道,村民日均步行数提升40%。这些数据背后,是“环境治理—健康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加强对群众健康非常关注。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改善卫生环境和提升村民健康水平的举措。谢加强深知,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村民身体健康的基础。因此,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制定了详细的环境卫生整治方案,亲自带头参与垃圾清理、环境消杀等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干净整洁,污水得到妥善处理,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谢加强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完善村里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主动与周边医疗机构联系,邀请专家到村里开展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

给村民做彩超。

“村民的健康是我最牵挂的事情,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村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谢加强说道。

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马家沟村引进辽宁大连润丰园珍稀果品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总占地面积150亩的软枣猕猴桃数字产业园,并配套完成数字中心集水肥一体化建设,种植有8000余株4个品种软枣猕猴桃,8月下旬成熟上市,采摘期达两个多月。逐步形成了以鲜果采摘销售为主、深加工开发产品为辅的产业链条。目前,他们还新开发软枣猕猴桃果酒、软枣猕猴桃白兰地酒、软枣猕猴桃果汁,软枣猕猴桃茶叶等系列产品。

义诊现场

博山镇的“健康乡村计划”

长久以来,博山镇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群众的健康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村民们创造一个清洁、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博山镇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卫生设施。近年来,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和拓宽,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了垃圾收集和处理,保持村庄的整洁美观。同时,还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组织村民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营造良好的卫生氛围。

为了提升村民的健康素养,博山镇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邀请医疗专家到村里讲解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这些举措,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降低。

测血压。

此外,博山镇还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缓解生活压力。举办了篮球赛、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这些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还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邻里和谐,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氛围。

此次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联合淄博高新(田氏)骨伤医院走进马家沟村的义诊活动,是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服务乡村的一个缩影。

乡村要振兴,健康必先行。

博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博山镇将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村民的健康水平,打造出一个个健康、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让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健康乡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绘就更加绚烂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 李波 通讯员吕春玲)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