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健康说 | 我省2000年以来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碘适宜状态
孙淼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5-14 15:10:40
海报新闻记者 孙淼 济南报道
今年5月15日,是第32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主题是“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5月14日上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行“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第十场。本次发布的主题是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科学补碘意识。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我省去年发布了碘缺乏地区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名单。碘缺乏地区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未采取补碘措施的情况下,通过饮水和食物摄入的碘,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碘需要量,造成人群碘营养缺乏的地区。水源性高碘地区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体长期通过饮水摄入过量碘,但还不足以引起高碘甲状腺肿等疾病流行的地区。
那么,我省碘缺乏和水源性高碘地区是如何划定的,分布情况如何?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蒋雯介绍道,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碘缺乏地区和适碘地区的划定》(WS/T 669-2020)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GB/T 19380-2016),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居民饮用水水碘中位数低于40μg/L的,划定为碘缺乏地区;水碘中位数在40-100μg/L之间的,划定为适碘地区;水碘中位数高于100μg/L的,划定为水源性高碘地区。
“随着全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工作的推进,我省大部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得以更换,水碘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2024年,全省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进行了居民饮用水水碘含量检测,按照上述标准,完成了新一轮碘缺乏地区和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划定,并于2024年12月16日通过省疾控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发布。”
蒋雯表示,根据划定情况,全省16市5.67万个行政村(社区)为碘缺乏地区,占全省行政村(社区)总量的92.08%,全省16市均有分布,其中枣庄、东营、日照、德州、滨州5市全部为碘缺乏地区;3029个行政(社区)村为适碘地区,占全省总量的4.92%,主要集中在潍坊、济宁、聊城、菏泽等市;1840个行政村(社区)为水源性高碘地区,占全省总量的2.99%,主要集中在济宁、菏泽两市,与2020年相比,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行政村(社区)数量减少了73.13%。全省136个县(市、区)中,98个县(市、区)的行政村(社区)全部为碘缺乏地区,2个县(市、区)的行政村(社区)全部为适碘地区,25个县(市、区)存在碘缺乏和适碘两种类型地区,1个县(市、区)存在适碘和高碘两种类型地区,10个县(市、区)同时存在碘缺乏、适碘和高碘三种类型地区。
据介绍,通过加碘盐摄入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最有效的补碘方式。我国自1995年起推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不少生活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居民担忧是否存在碘过量的问题,还有人提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食物更加多样,经常吃海产品还需要通过食用碘盐来补碘?”等问题。
“在充分考虑碘缺乏地区居民每日膳食碘摄入量、食用盐碘含量和食盐摄入量的情况下,普遍食盐加碘在碘缺乏地区不会引起人群碘摄入过量。我省每年都对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展碘营养监测。监测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省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碘适宜状态,不存在碘过量的问题,但部分孕妇存在碘营养不足的情况。”
蒋雯解释道,我省虽然是沿海地区,但大部分地区仍属于碘缺乏地区,居民通过饮水和食物摄入的碘,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碘需要量。另外,不同的海产品含碘量差异非常大,比如,干海带的含碘量约36240μg/100g,干紫菜约4323μg/100g,但基围虾、鲅鱼含碘量仅分别约16.1μg/100g、3.5μg/100g,还不如鸡蛋(约22.5μg/100g)的含碘量高。所以,即使经常食用海产品,依然需要长期食用加碘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在多个沿海省份的调查结果,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碘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2.1%,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未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将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很大。同时,由于甲状腺自身具有调节机制,一定时间内的碘摄入过量,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甲状腺功能紊乱。所以,群众不必担心短期的碘摄入过量。
蒋雯提醒广大公众,总的来说,虽然我省是沿海地区,碘缺乏地区的居民,仍需要通过食用碘盐来满足碘营养需求。
责任编辑: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