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我与农村大众报 | “沃土”滋养的青春

农村大众报创刊75周年 | 2025-05-15 11:33:09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梦,属于刘心武,属于路遥,属于汪国真,也属于包括本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文学青年。

这些年,我常常想起那笑中带泪的八十年代,常常想起崮乡泉庄那一群激情澎湃的文学青年。那个山区小镇,三万多口人却走出了四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这里有《农村大众》的影响。

1980年,我高考落榜后回到生我养我的西棋盘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学校就我一个教师,几个年级的孩子都是我自己教。

学校属于村办,办公经费一年仅有100块钱。几个年级的教科书,上课用的粉笔,办公用的煤油,奖励学生的奖状、奖品,都要依赖这微薄的100块钱。订阅少儿报刊更是一种奢望。但我深知课外阅读的好处,就把村里订阅的党报党刊拿给孩子们阅读,其中,《农村大众》最受孩子欢迎。

这份报纸版面大小适中,内容通俗易懂,解读党的政策语言亲和接地气;高效农业、大棚种植、家庭种植养殖等经验技巧可复制。特别是“沃土”副刊,有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短小精悍、丰富多彩。

每次邮递员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在学校门口一响,孩子们就一窝蜂似的拥挤过去接报纸。邮递员还没转身,孩子们就迫不及待摊开报纸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油墨的清新气息,丝丝缕缕弥漫在每位小读者的心中。

就是靠着读这些大报,这些孩子提升了听说读写的水平,几百篇作文相继在各地报刊发表、获奖。县教委专门为西棋盘小学学生编印了一本书《山芽芽》。

《农村大众》是学生的最爱,也是家长的最爱。每次学生轮流读完,我便让他们捎给父母看。很多家长从这份小小的报纸上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受“沃土”的影响,工作之余,我也做起了文学梦。业余时间,我常约周边村里的一帮年轻人聚在一起,把学生通过阅读《农村大众》提高读写水平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并提议成立一个名叫“崮乡”的文学社,不定期交流读写经验,提升读写水平。

我的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大家卖瓜干、卖鸡蛋、采中药、捉蝎子,筹措了几十块钱的经费,首先订阅了一份《农村大众》,把上面的作品当成教科书,一篇篇朗读、学习,然后仿写,并参考“沃土”的栏目,不定期地编印《崮乡文艺》。

之后的日子,文学社陆续有成员的作品发表。无论谁的文字在报刊上变成铅字,都街谈巷议好多天。

1987年初秋,一个硕果飘香的季节,崮乡文学社成立暨《崮乡文艺》创刊号发布仪式在村小学的教室里举行。三十多平方的教室里,坐了28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那一天,大家喝了十几瓶“沂水白干”,酒肴是几包花生米加四瓶山楂罐头。筷子不够,就一人一根,喝一杯酒,依次把筷子伸到罐头瓶里戳出一个山楂。

这些青年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夜晚步行十几里山路聚到一起。一边是左邻右舍的鸡鸣狗吠,一边是蹩脚普通话的作品朗诵。

学校这盏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成了崮乡夜晚最明亮的太阳。

《崮乡文艺》杂志每期油印100份。每次“出刊”,大家就分好工各自一路小跑免费发放到全乡中小学和各村团支部。

除了文学创作,我们还成立了崮乡小剧团,把全乡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把“沃土”上移风易俗、科学种田、邻里和谐的作品改编成形式活泼、老少咸宜的小戏剧,到各村巡回演出。很多作品在县市文艺汇演中获奖。

小剧团每到一村,村民几乎倾巢出动。台上大声唱,台下小声和,整个山村都像过节一样激动好多天。这些热情得有些莽撞的乡村青年,曾经给那个年代寂寞的山村带来了很大的精神慰藉!

上级领导多次表扬崮乡文学社和崮乡小剧团,多少年后,这帮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渐渐步入中老年。他们中,有的成了一级作家、著名导演,有的成了特级教师、致富模范。更多的成为天南地北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几百部文学作品,几百集影视剧,几十家种植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崮乡这块文化沃土的神奇。

这些人的一生或许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而与文学结缘,无疑是他们最值得回味的。

回望八九十年代与《农村大众》相伴的日子,内心一直觉得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虽然物质贫乏,梦想却在阅读、写作以及与“沃土”文章的对话中开始苏醒、生长。

那曾经大江东去、小桥流水的青春岁月,虽然短暂,却足以化解大家生活中的浮躁、清贫、抱怨,更足以感动、温暖、充实每个人追逐人生梦想的每一天。

那盏昏黄的煤油灯散发出的微弱的光,照亮了我的青葱岁月,温暖了我曾经躁动、惶惑、懵懂的心,也见证了一代代山村青年发愤图强、追逐梦想的历程,让我永远激情地回望、讴歌、朝圣。

作者简介

方东方,本名张在军,特级教师,全国十佳名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度《中国教育报》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主要著述有《向着梦想出发》《凭什么成就卓越》《和米小雅一起学作文》等,共1000余万字。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