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潍城区法院于河法庭:漏斗式纠纷过滤网络 做活指导调解“大文章”
地方法治 | 2025-05-19 19:17:17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于河法庭地处潍坊市潍城区城郊,管辖地域既覆盖了行政办公区、综合交通枢纽、大型商贸区、生态经济发展区等重点功能区,又包含着以股份经济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新型农业区,城乡融合发展任务重,司法服务保障需求突出。
近年来,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法院于河法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引领,以晓莉工作室为抓手,畅通“漏斗式”矛盾纠纷层级过滤网络,指导调解力量从分散游离向聚集协同专业转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
主动破题,打通分层过滤供给前端
建机制,前移商事纠纷控源阵地。积极参与“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结合毗邻潍坊最大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豪德商贸区的地域特点,依托晓莉工作室,与调解委员会开展协作共联,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化解劳动争议纠纷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线上随时连线指导,线下定期业务培训,打破调解行业组织之间的条块壁垒,提升纠纷化解实效。商贸区70%的案件得以在诉前化解,赢得商户一致好评。
抓载体,构建家事纠纷调解体系。针对辖区内人口密集,家事纠纷占比较大的现实,开展“订单式”法律服务,打造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与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共建校园安全先议制度,印发《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白皮书》和《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白皮书》。与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化解家事纠纷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共建“潍爱潍家”法律服务站,设立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由机关干部、心理咨询师等组成轮值调解队伍,定期接受法律培训及业务指导,共化解家事纠纷52起。
移关口,打造环资纠纷减流堡垒。坚持修复优先、案例引领、机制规范、队伍接续工作思路,在白浪河水库揭牌成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与水利局、环保局协同配合,设立法官工作站、联调联络点,构建“法庭、工作站、联络点、调解员”四方联动的环资纠纷化解体系,开展巡回审判3次,指导调解10件次。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举办法治生态共建等普法宣传活动,制作《环资审判典型案例白皮书》,发布典型案例10个。
集聚合力,打通分层过滤协同中端
司法力量下沉。为助力辖区村居法治、善治、德治,与辖区“全国文明村”三安子村等9个村居建立共建共治机制,设立“党建+法安e站”,由村居或社区网格员担任民情联络员,制定出台《网格员工作规程》《关于诉讼与网格员调解对接的实施意见》,对多发性案件先行指导调解,辖区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0.1%。今年1月份,辖区内于河街道出现系列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均因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签订时间过长且约定的承包费畸低,考虑到承包方村民已在承包地上种植作物,一味解除合同无法实现双赢局面,经过综合研判,于河法庭先后下村巡回调解10余次,最终协助双方拟定新的土地承包合同,受到村委及村民一致好评。
智慧服务下延。强化现代科技支撑作用,在法安e站集成山东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软件模块,具备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e功能,同时建立普法答疑微信群,定期开展线上培训,发布典型案例、热点法律,近年来,举办“民法典培训会”4期,座谈交流10次,43件纠纷实现诉前化解。
法治经验下融。坚持把“前哨阵地”扎在基层,打造“莉审莉说”普法宣传品牌,重点选取相邻权纠纷、土地纠纷、赡养纠纷等农村多发纠纷案件,举办法律知识讲座3次,开展巡回法庭、模拟法庭、普法大集等活动16次,相邻权纠纷同比下降31%,遗产继承纠纷同比下降25%。
延伸共治,打通分层过滤扎口末端
专业性调解攻疑难。延伸诉前调解触角,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的培训指导,对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解纷资源,涉及医疗、教育、环保、金融、物业、交管、商会等9个行业领域,对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等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先行介入,协同指导。在审理一起开发商逾期办证案件时,协调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在审结个案的同时,一并解决了小区内其余20余户业主的“办证难”问题,真正让批量纠纷止于未诉。
代表式调解促实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四员作用,建立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室,由晓莉工作室2名员额法官指导辖区代表、委员轮值开展调解,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列席专业法官会议、参与判后答疑,提高人大代表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
诊疗性建议防风险。积极延伸司法职能,通过诉前调解方式批量化解了辖区内某物业公司的37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及时归纳提炼案件办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向案涉企业、主管部门制发针对性司法建议5份,并全程跟踪回访反馈,案涉小区业主专门寄来感谢信。8月份以来,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同比下降31.5%,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
(潍坊市潍城区法院于河法庭)
责任编辑:宋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