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区势|沙滩地、撂荒地“蝶变记”:淄博博山“一村一业”样本观察

区势 | 2025-05-28 22:33:57原创

李波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从智慧大棚的蓬勃蔬果,到农文旅融合的多彩乐园,再到复耕土地上的丰收希望,各地乡村特色产业释放出强大活力……在淄博市博山区,一场关于一村一业的实践正在蓬勃兴起。

5月27日,记者先后来到博山区博山镇和石马镇,亲眼目睹当撂荒地变成“聚宝盆”,当智能手机成为新农具……博山区的一村一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立足乡土禀赋的系统创新,同时乡村振兴也不再是单方面的输血帮扶,而是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

翟凯生采收新鲜黄瓜准备运往博山的社区。

沙滩地上建起“共富平台”

在博山区博山镇下瓦泉村温室大棚内,满眼翠绿,黄瓜、甘蓝、西红柿、菜花等蔬菜正茁壮成长。这个曾面临土地资源不足、建设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少等问题的村庄,如今在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了“逆风翻盘”。

“我们这一棵黄瓜45天能摘10多斤,西红柿比这个数还要多。不但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还带动周围的村庄一起发展。”下瓦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翟凯生介绍说,现在他们逐渐建立起了以供应商超为主、社区团购为辅的销售体系,从5月1日起,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组建了200多人的瓦泉有机无公害果蔬社区直销群,每天下午准时向博山区多个社区发送新鲜采摘的农产品。

下瓦泉村的西红柿深受欢迎。

“下瓦泉蔬菜大棚,原来是一个沙滩地,去年我们镇通过合同清理进行土地垫层,整理出了40亩土地。”博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帅帅介绍,博山镇政府筹资60万元,在沙滩地上建设了6个智慧化温室大棚,实施设施农业“平台共富”计划,为村集体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考虑首先是为了提高全镇设施农业水平,第二是为了解决在一村一业发展过程中,有些村庄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薄弱的问题。”王帅帅表示,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博山镇政府积极搭建“强村帮带、技术支持”结对机制,优先发展土地资源匮乏村,推动设施农业从“单点突破”向“链式集群”转变,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现在我们这些大棚一年能种植三茬果蔬,预计每个大棚年收入6万元左右,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36万元。”王帅帅介绍,这些大棚由上瓦泉、下瓦泉负责运营,通过商超合作、社区销售、游客采摘等方式,带动农产品销售。

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旺季,下瓦泉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标杆,不仅吸引来自张店、淄川、博山的客户前来采购,更是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采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蝴蝶岭上的软枣猕猴桃。

农文旅融合“蝴蝶岭”蝶变

马家沟村,一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凭借农文旅融合项目,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减少、果园老旧、品种单一等问题,2021年,马家沟村种植150亩软枣猕猴桃,拉开农文旅融合项目帷幕。

“软枣猕猴桃进入丰产期之后,亩产可达2000斤,每斤售价可以达到20元。但实际上,无论是软枣猕猴桃,还是其他水果,季节性非常强,除了水果上市季,没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博山镇马家沟村包村干部耿鑫介绍,由马家沟村、下结村联村共建,总投资约500万元,项目涵盖软枣猕猴桃种植区、休闲露营区、户外拓展锻炼区等功能区,可以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家庭农场、采摘体验、户外探险、娱乐团建等综合性服务。

耿鑫说,休闲露营区设有20余处营位,能承接超500人的大型户外团建研学活动;户外拓展锻炼区依托自然资源,开发驼峰岭户外生态休闲线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险。去年国庆期间,村里举办了苹果采摘节;今年清明节又举行了植树活动;五一期间,还举办了槐花节和摄影比赛,通过这些活动的拉动,蝴蝶岭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马家沟村蝴蝶岭上的帐篷露营地。

同时,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加强是远近闻名的“网红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利用新媒体,通过短视频、抖音等方式,将软枣猕猴桃、苹果采摘节、槐花节等活动宣传得家喻户晓。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预计年接待量达8万余人次,项目年综合收入突破80万元。马家沟村从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致富。

“2025年,我们在全面总结一村一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聚力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四化建设,统筹推进一村一业的发展,目前全镇38个村、社区共策划了63个项目,累计流转土地2100亩。”博山镇党委书记王哲表示,下一步博山镇将以一村一业、富民增收为目标,培育一批网红书记,不断推进片区建设,持续壮大红薯、榛子、精品粮食等种植规模,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更有奔头。

桥西村的麦田长势喜人。

撂荒地复耕的“新生之路”

在石马镇,一场关于土地的变革正在上演。

“我们石马镇距离城区近,村民出门打工方便,有些村庄的地块,村民既不愿承包,也不愿意耕种。”石马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增州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石马镇通过对桥西、淄井、下焦、中石、芦家台、桥东等6个村撂荒地进行盘活复耕,让曾经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桥西村,记者看到这里复耕的400亩土地,引进周村运世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开展玉米、小麦轮作种植,村集体获取保底土地流转费和每年经营分红,预计每年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30万元。

过去这些撂荒地曾是各村的“负担”,如今却成了他们致富的“突破口”。在土地治理项目区,淄井村复耕200亩土地,种植玉米、柴胡、辣椒等作物,预计每年增收10万元。下焦村复耕176亩土地,开展辣椒订单种植,预计每年增收20万元。中石村复耕70亩土地,种植水果玉米、柴胡等,预计每年增收8万元。芦家台村复耕70亩土地,开展辣椒订单种植、食叶草订单种植,预计每年增收15万元。桥东村复耕50亩土地,种植玉米、土豆等,预计每年增收5万元。

石马镇昔日撂荒地一派丰收景象。

石马镇通过复耕撂荒地,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还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博山镇、石马镇的成功实践,只是博山区一村一业实践中的一个缩影。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就能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博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辉表示,未来将继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一村一业成果,培育更多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博山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博山区一村一业的实践藏着博山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政府搭建平台破除资源壁垒,市场机制激活土地资源等要素流动,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始终是站在C位的主角。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孙建超)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