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丨注册资本超580亿 内蒙古农商行揭牌开业 省级农商银行数量破十
海量财经 | 2025-05-29 18:01:30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5月27日,内蒙古农商银行正式开业,这是自从2022年4月新一轮地方农信系统改革以来,第十家正式揭牌开业的省级农商银行。目前已经系统性进行地方农信系统改革的地区包括浙江、辽宁、山西、河南、四川、广西、海南、江西、江苏、内蒙古等10个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农商银行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提供了“一步到位将121家涉改机构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的“内蒙古样板”。据公开消息,内蒙古农商银行由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农信法人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区内26家村镇银行,通过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而来。
注册资本超580亿 筹备期内多次部署不良清收
公开资料显示,内蒙古农商银行注册资本高达580.17亿元,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从注册资本来看,河南农商银行、海南农商银行、辽宁农商银行注册资本规模分别在292亿元、220亿元、208亿元左右,从最新披露数据(时间维度略有差异)来看,三者系统内资产规模分别约为2.58万亿元、0.37万亿元、1.7万亿元。相比之下,内蒙古农商银行580多亿元的注册资本规模创出新高。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新成立的内蒙古农商银行共有147个股东,既有地方财政部门、国企,也有民企和自然人,股东结构明显更为多元。其中,机关法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包头市青山区财政局等多地、多级财政部门。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出资70亿元。
在挂牌倒计时阶段,内蒙古农商银行筹备组将不良资产清收列为头号任务,多次召开五次专题会议,部署清收策略。从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内蒙古农商银行(筹)党委书记、董事长(提名)刘丰连续主持召开五次专题会议,部署清收策略。
有金融行业人士表示,此次内蒙古农商银行注册资本规模较高,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得多地财政部门入股,为化解风险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本金支持。不过,考虑到资金成本等因素,庞大的注册资本往往也意味着后续较高的本息偿还压力。
“抱团时代”成为新趋势 农信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从本次新组建的十家省级农商银行来看,选择两级法人模式的包括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四川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等6家;选择单一法人模式的包括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内蒙古农商银行等4家。
无论是选择一体化管理的单一法人模式,还是保留原有地市级农商行的法人的“松散联盟”模式,农信体系的改革都势在必行。“目前来看,我国农信社改制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一是通过改制,农信社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制后,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农信社风险水平相对较高,通过改制,可以更好地实施风险控制和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
据了解,2022年4月11日,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获批开业,此后3年来,地方农信系统改革不断加速。步入2025年,农信社改革进程持续推进。2月26日,河南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河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2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省政府关于组建江苏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4月17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暨政银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南昌举行。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减量提质。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大行业务的不断下沉,监管部门对于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视,过去单兵作战的地方农信、农商行正面临巨大挑战,“化零为整”组建巨无霸级别的省级农商银行势在必行。同时,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银行“抱团时代”将成为新趋势。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安蕾蕾 报道)
责任编辑:马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