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路上的聊城实践④|森林公园带着村庄“奔跑”,村美了,人富了
刘真真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05-30 15:38:55原创
作为全国平原地区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趟出了一个景区带着村庄“奔跑”、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如今,在森林公园的带动下,东阿县沿黄建起民宿、农家乐、工坊100余处,努力探索出了“景区带村”“景村融合”“企业+农户”等旅游发展模式。黄边岸边的艾山村、郭口村就是在森林公园的带动下,逐步实现了“村美人富”这一美好愿景。
东阿县百里黄河。
黄河边有个艾山村,艾山村有个老杨家饭店。2016年刚开业时,这家面朝黄河的饭店生意并不景气,年营业额只有五六万块钱;伴随着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环境的日渐改善,这家饭店十年间迎来了巨变:营业额翻了数番,人气暴涨。如今,这家黄河边上的土菜馆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00桌,年营业额超200万元。
“其实,我们这家饭店是与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一起成长起来的。从游客较少到周周爆满,从荒芜的山到满山是树和艾草的山,从没有个性的普通村庄到业态丰富的旅游名村,10年间,我们见证了黄河边的太多变化。”艾山村老杨家饭店老板李敏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
一路走来,这位80后创业者深切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
黄河边新晋网红饭店——老杨家饭店。
艾山村也有了小酒馆。
老杨家饭店年营业额连续翻番的背后,是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多年来的接续奋斗。东阿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一手抓生态保护,植树造林,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沿黄动植物资源;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产品研发,服务升级,模式创新,打造黄河康养度假区,发展精品生态旅游。通过两手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文化底蕴,实现康养专业化、普适化发展的新路子,其森林覆盖率达72%。
记者获悉,东阿县委、县政府一直将黄河流域发展作为东阿生态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主要抓手。“生态立县”以及“黄河生态建设”等相关内容连续18年列入东阿政府工作报告。
“多年来,我们超前规划布局,编制高水平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如今,园区内拥有植物67科248种,野生动物300余种,区内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地面水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成功创建目前聊城市唯一一个山东省生态旅游区。”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海迎说。
作为全国平原地区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积极参与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实施艾山山体绿化修复、“十三五”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位山黄河公园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不断提升公园绿化质量和景观效果。18年以来,以黄河生态建设为重点的东阿县在黄河岸边栽植各种树木40多万株。
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内,游客在芍药园内游玩。
艾山村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记者从东阿黄河森林公园管理服务中心获悉,目前,公园拥有1个AAAA级景区,两个AAA级景区,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超2亿元。森林公园“赏国色天香·享最美春光”黄河踏青之旅入选文旅部“岁时节令·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东阿县还把森林生态环境与黄河文化、吉祥文化、养生文化、历史文化、梵呗文化有机融为了一体,极大带动了周边群众的致富。
今年4月19日至27日,艾山首届黄河大集在黄河边的艾山村开幕。据不完全统计,艾山村首届黄河大集吸引了30万人次参加,交易额累计超过200万元。为满足游客停车需求,艾山村连夜修建了两个大型停车场,可用车位超300个。开集第一天,赶集人数破五万,当天摊位总交易额突破30万元。首届黄河大集举办期间,除了外地的摊贩,艾山村也有20余位从未摆过摊的农户把自家笨鸡蛋、艾草制品、瓜果蔬菜、杂粮杂豆等拿出来卖。大集的设立,不仅为小山村聚拢了人气,还极大促进了群众增收。
郭口村吸引青少年前来研学。
郭口村民宿一角。
从艾山村出发,沿着黄河顺流而下7公里,就是大桥镇郭口村。近年来,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不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目前,郭口村建起了林下别苑、农郭菜园、豆腐工坊、林下乐园、舍得居等8个业态。村民可以到民宿上班,也可到村里的饭店、旅游公司上班。仅林下乐园项目,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村里的400亩采摘园每年吸引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旅游团来村采摘。据不完全统计,郭口村每年游客量超十余万人次,五一期间,每天接待5000人。
此外,郭口村村集体拿出30亩地,划分成108块小菜地,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农场主。目前,菜地认领率超过80%,极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郭口村增加了人气。
郭亮炖鸡店、爱国家土菜馆、荣荣手工水饺馆、华忠农家特色菜、长民农家院,这是郭口村5户擅长做饭的村民上周刚挂的牌。对此,东阿县大桥镇党委副书记张辉解释说:“旅游旺季时,村两委担心村里的饭店接待不过来,所以想了这么个办法,没想到村民积极响应。这些户平常正常生活,旅游季就变身小饭店,为游客烹饪农家菜。这样既能增加村庄美誉度,也能增加群众收入。”
就这样,景区带着村庄“奔跑”,村美了,人富了。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