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古典文学里的聊城》:打造风雅的城市IP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6-03 17:41:24

马永安

第一次听到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戴永新说,她承担了一个题目为《古典文学里的聊城》的纪录片拍摄项目,就知道这是一次有益但难度不小的尝试。

尽管将学术研究进行大众化传播,在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层面已经有了不少的成功范例,如早期的《百家讲坛》和后来的《典籍里的中国》等,但如《百家讲坛》之类简单的形式早已风光不再,而像《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精良制作,又需要强大的人力和财力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大众传媒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邀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制作的节目,而像戴永新教授的项目这样,学校与地方宣传部门合作,由学者主导创作的大众传播的视听作品,并不多见。毕竟对于学者来说,这种跨界行为,对于视听作品的诸多方面的层次与质量都难以把握,不是内容曲高和寡,就是拍摄制作难达要求,或许这种合作也并不少,只是最终不是孤芳自赏就是自娱自乐了,没在公众之中激起什么水花,所以才“不多见”。

《古典文学里的聊城》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随着它的一集集播出,我们看到了不断攀升的点击、转发量和观众们热情洋溢的留言,充分表明,在娱乐至上的短视频时代,这一部高雅严肃的纪录片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从而也就获得了期望中的传播效应。而戴永新教授和她的团队,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成功“出圈”。

纪录片用八集的篇幅将聊城在古典文学中的形象进行了立体的、多层次地呈现。从《聊斋志异》的奇幻诡谲到《水浒传》的豪侠传奇,从唐诗宋韵的深情抒怀到明清诗文的史笔沧桑,每一集都以不同的文学视角切入,构建出聊城的文化景观。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胭脂案”以悬疑笔法展现东昌府的社会风貌,而《画马》则以超现实的想象赋予临清神异色彩。这些故事虽虚实交织,却无一不根植于聊城的地理与人文土壤。同样,《水浒传》中的景阳冈、狮子楼,不仅是武松、李逵等英雄的舞台,更是民间记忆的载体。纪录片通过再现这些经典场景,让文学中的聊城与现实地理形成互文,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诗歌维度中,东昌古城的光岳楼、鲁仲连台、张秋挂剑台等古迹,成为历代诗人凭吊咏怀的对象。元好问的“素月流空散紫烟”、屈大均的“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或是李白对鲁仲连的倾慕,皆以诗笔点缀了聊城的时空。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历史与情感的双重见证。纪录片将诗文与实景结合,使观众在“高阁崔嵬”的光岳楼上,或“铁塔烟霏”的隆兴寺中,感受到文字“落到实处”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表达上,纪录片将文献考据、实地拍摄、专家访谈与诗歌吟诵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学术深度,又兼顾了视听美感,让古典文学不再是尘封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现场。这也是它能够被大众接受喜爱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典文学中的聊城》不仅是一部地域文化纪录片,更是一次对古典文学当代价值的深刻叩问。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古城面临文化记忆消逝的危机。而戴永新教授的团队,通过对聊城的文学与历史的影视化书写,探寻了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的一条路径。这无疑给高校里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将研究成果转化普及的成功范例,同时也给各地的宣传及文旅部门提供了一个思路:与其绞尽脑汁地用各种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眼球,不如专业而踏实地挖掘城市DNA,打造风雅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城市IP。

责任编辑:薛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