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读书分享会|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刘星辰:阅读与自律的双重修行

地方法治 | 2025-06-04 21:26:03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阅读,是法律人拓宽专业视野、锤炼思维深度的必修课。法律条文浩如烟海,司法解释不断更新,唯有持续阅读,才能紧跟时代脉搏。从事法律行业以来,在被鼓励和鞭策时,常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就是邹碧华法官。他是上海司法改革先锋,被称为“法治燃灯者”,著有《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心理学》等书,将法律理论与审判实践相结合,成为法官培训的重要教材。在邹碧华法官的家中,书房是最特殊的地方,书柜从天花板一直到地上,每一格都挤满了书,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法律书籍。就是这种对知识的如饥似渴,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

进入法院工作仅短短半年的时间,看到身边各位法官前辈面对案件时,不断有新的思路和观点破解谜题,撰写文书时文思泉涌、下笔如神,我知道那不是与生俱来的天分,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取得的技能,那是大量的阅读、写作的积累,是一线法官多年经营的沉淀,所以我也开始阅读。从法律和司法解释开始,到经典案例汇编、前沿法学论文,甚至审计学等书籍,都成为了我的阅读材料。为了在工作中收获更多,我开始尝试拟写判决书,然后拿给庭长看或者与法官写的结案文书进行对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阅读和写作量的增加,我的文书说理部分逐渐不再匮乏,“有理说不清”的状况也在随之减少,我渐渐掌握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说理逻辑,也让我感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带来的成就感。正如法学家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而阅读,正是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捷径。

记得初进法院时,我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只是习惯性地现用现查,遇到问题就是“法条检索—案例比对—结论推导”的三板斧,所以每每在与法官、前辈讨论案件或者观点时,总是会跟不上趟,时时只能讨论结束后再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查阅,一直处在被动追逐的状态。在看到金斯伯格法官的事例后,我方如梦初醒。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国知名女性大法官,她以严谨的法律逻辑和终身学习的自律精神闻名。她在哈佛法学院就读时,不仅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照顾患癌的丈夫,每天仅睡两小时,仍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事迹为人所称颂。她说:“读书让我学会独立思考,而自律让我坚持做正确的事。”所以我选择做正确的事。

将阅读融入生活,制定读书目标和读书计划,利用工作中的碎片时间和休息时间阅读,每晚睡前远离手机,用1—2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很快发现自己面对冗长的庭审不再焦躁、拟写的文书说理部分逻辑更为严密,面对繁杂的卷宗整理等工作也更有条理时,我深刻体会到——自律不是压抑,而是将目标转化为习惯的智慧。自律是法律职业的“隐形天平”,法庭上,我们追求的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工作中,我们恪守的是“程序正义,廉洁奉公”,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成为“自律的典范”。网络智能化带来的快餐式信息正在侵蚀着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我曾见过律师因为疏于学习,在庭审中无法回答法官提出的简单的是与否的法律问题,也曾目睹过有人因为懈怠自律,在利益诱惑前迷失方向。法律人的自律,是对专业的敬畏,更是对职业尊严的守护。

阅读与自律的结合,是法律人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经之路。阅读赋予我们专业素养,自律确保我们言行一致。当我们通过阅读深入理解“程序正义” 的价值,就会在办案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当我们在书中领悟“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就会主动深入人民群众,在案件中积累实践智慧。愿我们永葆对阅读的热忱,以自律为铠甲,在法治建设的征程中,做理性客观的规则捍卫者,做心怀温度的正义追寻者,做知行合一的法治践行者。

分享人: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刘星辰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