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爱心助考|廿年同行 初心不忘 淄博“爱心助考”文明实践的温情坐标

王莉莉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6-05 18:44:15原创

6月5日下午,淄博市第20届“爱心助考”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淄博出租车司机李师傅,仔细擦拭着车窗上的“爱心助考”标识,这位55岁的老司机即将迎来第20次送考征程。

“2006年第一次送考时,我儿子刚上小学,现在他都读研了。”李师傅摩挲着方向盘笑道。在他身后,整座城市正为即将到来的中高考悄然调整着呼吸节奏——这是淄博“爱心助考”文明实践活动的第20个年头。

从紧急送考到文明基因

2006年高考前的一天,鲁中晨报新闻热线电话骤然响起。“想请咱们记者帮忙联系一辆出租车,孩子高考期间帮我们接送一下,考试时间要衔接好,我们自己联系了几辆,都无法保证时间,所以,想请报社帮帮忙……”鲁中晨报记者立即联系出租车公司。“有类似需求的考生,应该不止一个!”当天,一个想法萌芽……

这便是“爱心助考”的雏形。

“最初就是想解决燃眉之急。”据活动组织者回忆,这个临时起意的举措意外获得市民热烈响应。次年活动正式命名爱心送考时,参与车辆增至百余辆,真正实现了“一呼百应”。

鲁中晨报编辑部保存的资料图片里,2007年的活动现场,李师傅穿着白衬衫站在出租车旁,车头贴着“爱心送考”四个字。“那年送了4个考生,有个姑娘下车时朝我鞠了一躬,我眼泪差点掉下来。”李师傅说,那时他暗暗下定决心:爱心送考,坚持下去。

蓝丝带飘动的城市文明

数据见证着活动扩容:2015年参与车辆达700余辆,2018年就已突破1000辆。更令人动容的是受助者的反哺——2006年被李师傅送考的考生孙哲,2014年开着新婚购置的私家车加入送考队伍。“李师傅教会我,温暖需要传递。”如今已是一家企业高管的孙哲,连续10年参与送考,从未间断。

在张店大众出租公司,经理董健的办公柜里有本小册子。“每年都有新老交替,但从未断档。看,这位雷锋车队司机在2017年曾连续三天往返南定镇,每天清晨6点就候在考生家门口,生怕误了时间……再看这位,送考10年的‘老兵’……”

全民参与的文明自觉

2025年淄博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时,“爱心助考”已发展为立体化保障体系。

中高考期间,淄博市公交公司继续实行考生免费乘车政策。考生只需持本人准考证,即可免费乘坐公司贴有“爱心助考”车贴的80条线路、共计883辆公交车赶赴考场。

2025年的助考队伍中,既有坚守二十年的“老将”,也有网约车司机,既有企业组织的雷锋车队,也有自发参与的私家车主。这项活动已成为测量城市文明程度的“精神温度计”,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考生出行难题,更在于培育了“全城静音”“错峰出行”等市民自觉,让文明善意进入良性循环。

今年的送考阵容构成耐人寻味:网约车队伍中,90后司机占比超三成;淄博市公交公司在全市具备车辆停放条件的16个高考考点和36个中考考点设置了“助考公交驿站”。这些“助考公交驿站”由专门的公交车改造而成,车内空调开放,为陪考家长提供了清凉舒适的休息场所。同时,车内还放置了瓶装水、纸巾、应急药箱等物品,以备考生不时之需。每个驻车点均配备1名志愿服务人员,提供各种便民服务,让家长在等待孩子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这早已超出交通保障范畴,它塑造了城市的情感记忆和文明基因。”山东一大学社会学教授分析,从“错峰出行”到“静音护考”,市民在参与中完成了文明素养的集体淬炼。

落日余晖中,李师傅再次试跑了一遍今年的助考路线。后视镜里,飘扬的爱心助考蓝丝带与晚霞融为一色。此刻的淄博,华灯初上,那些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蓝丝带,恰如流动的文明星火。

从几十辆车的自发集结到全面参与的文明实践,二十年光阴,十万余人次护送,这场关于温暖的马拉松丈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仍在继续,正如今年的活动主题昭示的那样:廿年同行,初心不忘!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莉莉 张欣 摄影王兵)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