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烟台全市农商银行:山野“丰”景独好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6-05 17:28:31原创

大众网记者 邹金利 通讯员 范雪琳 刘荷 烟台报道

随着清脆的“咔嚓”声响,一根细弱的枝条应声落地。一早,烟台市蓬莱区村里集镇古城苗家村村民门志关忙着修剪桃枝。

“咱这儿山多,种出的黄金油蟠桃个头大,甜度高,黄澄澄的,漂亮得很。”门志关说,“我前年刚扣了10个大棚,种了10多亩,有4000多棵蟠桃树,抓紧管护,今年争取有个好收成。”

山间林地,蓬莱区村里集镇古城苗家村党支部书记纪少利穿梭在一个个林果园间,指导农民:“春季是管护林果的黄金期,要及时修剪病虫枝、细弱枝,树才能长得好,人工疏花授粉,保证果子质量。”

“蓬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苹果、蟠桃、丑梨、石榴、核桃等山地经济作物。”纪少利介绍,全区林果面积达50余万亩,广阔山林间蕴藏着品种多样的“土特产”。

“以前我们都是露天种,地零零散散,隔三岔五来浇水看护,跟照顾孩子一样,”门志关回忆道,“好不容易熬到它开花,一场寒潮就把花打掉七七八八,就算结成半拉小桃,依旧扛不住这倒春寒。”

“好不容易摆弄出果了,品种老,卖不上价了,真赔不起那一年的工夫钱。”扛着锄头路过的孙大爷闻声凑了过来。

如何向森林要更高产量、更有质量的食物?“盖个大棚,再换上新品种啊。”门志关成了第一批“吃”上螃蟹的农户。

承包闲置连片土地,盖上几人高的钢结构暖棚,换上“中油蟠9号”丰产品种,就在他干劲满满的时候,资金却亮起了“红灯”。

蓬莱农商银行在“春风助农”专项走访问需活动中,得知他的情况,第一时间上门对接,科学评估种植规模与实际用款状况后,携带移动智慧设备合规办理信贷手续,为不误农时,为其开通绿色办贷通道,仅一天时间便获批29万元授信额度,为林果农业发展提供充足金融保障。

“爬艾山、品樱桃、泡温泉、赶大集”是蓬莱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的必览项目,在与之相隔几公里外的村里集网红郝家村,一座座现代化智慧温室樱桃大棚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地铺展在绿色的山野之中,为春日的村庄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进大棚,仿佛进了热带雨林,潮湿的空气、油润的泥土、初夏的温度,满眼的翠绿猝不及防地闯入,春意蔓延。“就靠这3亩樱桃地,我供着一儿一女,年底还有结余。”张学磊一身迷彩,一额细汗,灵活穿梭在茂密的樱桃树中逐个疏果去叶。

7年前,还是这3亩地,土壤板结,种点口粮刚够吃的,累了一年,还挣不上钱,张学磊内心焦急,好几天蹲在田间。村支书的话打开思路:“得给土地‘换口饭’吃了。”

“美早大樱桃近年颇受欢迎,露天凉地的樱桃是6月中旬开始成熟,要是能提前两个月上市,每斤能多卖40多元。”张学磊拔掉地里的庄稼,种上近百棵美早果树苗。为了保证果品质量,提前上市抢市场“鲜”机,他搭建农业智慧温室大棚,配备先进的环境监测与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自动调节大棚内环境,创造最佳生长条件。

白天他热火朝天地忙生产,晚上和妻子算起账。“前两年不坐果,三年后才见果,五年以上才能达到每棵树七八百斤的丰产量。”张学磊抱着账本直摇头,“现在连盖大棚的钱都不太够,盖完之后的生产生活咋办啊?”

蓬莱农商银行移动金融服务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综合生产条件与发展前景,量身定制“家庭成员担保+线上办理+三年循环使用”的融资方案,第二天工作人员携带智慧办贷设备上门后不出半小时,20万元信贷资金旋即到账,张学森的发展难题迎刃而解。

这是烟台辖内农商银行持续创优金融服务,落地惠农政策举措,服务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拓增收、延链补链强质效,助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烟台全市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着力壮大县域富农产业”决策部署,立足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业培育基点,聚焦苹果、大樱桃、蟠桃、秋月梨、网纹瓜、白玉黄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量身定制“兴农贷”“富农贷”“苹果农资贷”“蜜薯贷”“农耕贷”“助养贷”“大棚贷”等80余款特色信贷产品,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辖内招远、海阳等农商银行成立近百支“红马甲”移动金融服务队对辖内重点农业产业客户实行“清单式”走访对接,支持黄芪、当归、人参等中草药种植园,蓝莓、草莓等精品果园与香椿、蔬菜大棚等设施改造;栖霞、长岛等农商银行通过转化国家惠农政策,打造适配信贷产品,提供金融辅导驻企服务,搭建综合支付结算平台,强化异业联盟,加力牲畜养殖、“蔬果菌”种植、海洋牧场培育以及生态休闲农业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叫响“烟台苹果”“艾崮仙品”“齐山蜜薯”“白羽肉鸡”“金钩海米”“长山海珍”等烟台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烟台全市农商银行为地区“三农”发展提供533亿元资金支持,惠及农户、合作社等涉农经济主体超2万家。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