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震不倒的房屋!五位应急管理系统代表在国新办见面会讲述奋斗故事
董婉婉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6-12 20:38:01原创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广大应急管理工作者主动积极作为,在排查风险时防微杜渐,在灾害发生时挺身而出,守护百姓安全。6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应急管理系统代表,围绕“勇担应急使命 守护人民平安”与大家交流。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
来自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王涛,是一名从事防震减灾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
“房屋建筑不仅承载着人民美好的生活,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多次深入地震现场收集房屋震害的数据,分析其倒塌的原因,提供加固和修复的技术方案,为百姓排忧解难。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和同事们一起研发了新型的试验手段,来揭示房屋建筑倒塌的破坏机理。同时,我们研发了多种新型有效的可以提升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老旧住宅抗震加固等重大工程项目,为韧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王涛介绍。
作为中国救援队的结构安全专家,王涛参加了2023年土耳其地震和2025年缅甸地震的救援行动。在救援行动中,他和救援队员一起,冒着多次余震风险深入废墟,评估废墟安全性,为确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有力保障了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看着从废墟中救出的一个个生命,我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建设震不倒的房屋,是我们新一代地震工作者毕生的夙愿。”见面会上,王涛分享了让他印象深刻的缅甸地震的救援行动。那时,救援队在天空公寓的废墟中发现一位被掩埋的人员,他已经被掩埋大概70多个小时,身体状况还可以,但是精神状态非常差,濒临崩溃边缘,亟须救援。这位人员被埋在10层楼的废墟下,这10层楼的下部已经完全叠成一块,成了一个废墟,上部摇摇欲坠,也非常危险。
“我和救援队长一起进入这个废墟,我们发现了在临近废墟里有一个三角形的入口,我们认为在这个三角形的入口做破拆作业相对比较安全。”王涛说,在破拆过程当中确实也发生了一次级别较大的余震,余震发生的时候上面5层楼晃动比较剧烈,大量的碎块掉落下来,但是由于科学确定了作业面,作业行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作业人员也保障了安全。经过6个小时的奋斗,这位被困人员终于成功获救。
当聊到如何让科研成果和应急实践相互转化,王涛表示,土耳其地震和缅甸地震现场的搜救工作,他在现场的主要工作是评估建筑的破坏状态,分析废墟的安全性,为救援行动提供安全保障。他平时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如何建造一个更好的房屋,来提升它的抗震性能,降低它的地震倒塌风险。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赵军
应急管理工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平安,一头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自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应急管理局的赵军,分享了他的应急救援经历。
“我多次到过救援现场,见证过眼泪、见证过伤痛、见证过离别,但也见过很多感动。”赵军印象最深的一次救援发生在2020年8月16日早上,当时四川突降暴雨,资中县遭受了40年以来最大的洪峰过境,当时,他带队到镇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救灾。有人告诉他,河的对岸小楼里有5名群众被困,正在大声呼救,当时救援道路已经全部被淹没,普通车辆无法通行,水位还在持续上涨,怎么办?当时赵军拽着在现场转运货物的装载机驾驶员一起去救援,旁边有同志劝赵军:“太危险了,你还是考虑一下吧”。他没听,一边爬上装载机,一边大声说:“如果前面是你的姊妹,如果前面是你的亲生父母怎么办?我们没有时间考虑,马上去。”在路上,装载机的轮胎被洪水淹没,驾驶舱也已经进水,通过必经的跨河桥时,两边的栏杆已经看不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他和装载机驾驶员用竹竿艰难地探着路前行。
抵达现场时,赵军站在高高举起的装载机铲斗上,一边安抚受困群众、一边用力将窗台上的护栏掰开,让被困群众踩在他的肩膀上,走下来。当把最后一个老人救下来的时候,赵军重重摔在地上。赵军清楚地记得,装载机快到岸边的时候,两边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悬着的心才缓了过来,“我们安全了、成功了。”两位获救的老人拉着他的手满眼泪水,并对他说:“谢谢,感谢你们,如果今天不是你们,我们一家三代人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
这给了赵军温暖,同时也给了他力量。等救援安置任务完成以后,已经是第四天了,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右边的两根肋骨已经骨折。“通过这次救援,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应急管理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作为一名应急管理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前路有多艰险,我都将义无反顾、一路向前。”赵军说。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赵军也探索了一些经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省安科院的专家们常年住在我们县里,联合他们到安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还打通防灾减灾的“最后一米”,在防汛减灾工作中,建立特殊人群、重点部位台账,在收到预警以后,必须一对一地进行帮扶转移,并且把现场情况用视频的方式反馈指挥部。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设立安全举报平台,所有群众都可以通过短信、手机等平台进行举报,发现安全隐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巴特尔
“我出生在一个英雄的家庭,我的奶奶是感动草原十杰母亲,父亲是救人牺牲的消防烈士,母亲是为国争光的全国柔道冠军。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7个年头,从初出茅庐到随队赶赴现场、到现在带队逆火前行,我先后经历了4800余次灭火救援行动考验,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干诠释担当,用心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巴特尔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2023年2月,辖区一处冷库发生大火,旁边存放近万立方米木材的仓库危在旦夕。在冷库突发爆炸、增援力量尚未到场的情况下,巴特尔带领三个攻坚组率先突入,其中一组阻截火势,二组冷却冷库,巴特尔带领三组把随时可能爆炸的钢瓶全部抱了出来。经过4个小时战斗,成功保住了木材厂。
谈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应急灾害和火灾经历,巴特尔讲述了呼和浩特市一家生物公司的厂房发生火灾的经历。他说,“当时,我带队进入现场,飞溅的火苗迎面扑来,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房顶掉落的铁皮随时会划伤身体,我在热浪与黑烟中寻找起火点,一条被大火炙烤的狭窄铁制长廊出现在我面前,而我的斜前方正是火灾,我一边拿起水枪对铁廊降温,一边向铁廊的方向爬去,头顶不时有铁片砸落,支撑厂房的铁柱也随时可能断裂。战友几次想把我替换下来,但我依然坚持顶在一线、守住阵地。最后经过6个多小时的鏖战,成功将大火扑灭。”
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家人都比较支持和理解我的工作,特别是我的妻子,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地让我投身消防救援事业。” 巴特尔说。
2017年2月25日,是巴特尔和妻子订婚的日子,当天订婚宴结束之后,巴特尔在送妻子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家宾馆内冒出滚滚浓烟。当时他把车停在边上,没有丝毫犹豫冲了进去,里面全都是黑烟,呛得他眼泪直流,但是依然坚持疏散了30多名群众,然后在位于2楼平台厨房的位置找到了起火点。他利用墙壁消防栓,连接好水带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直到辖区消防站到场之后,将火势全部扑灭才离开。“等到回到车上时,我妻子看着我漆黑的脸,既心疼又不舍,我说我是一名消防员,这是我的职责。” 巴特尔说,“我的妻子很辛苦,因为她在我的背后排忧解难,为我解决了家里所有的问题,她的工作也非常忙,还要照顾家中6岁的孩子。很感谢她,是她一个人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小家。”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评估部主任吴玮
来自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吴玮,他的主要职责是开展灾害评估研究和实战应用工作,为灾害风险防范、救灾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科技支撑。
吴玮投身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19年来,一直扎根在灾害遥感、监测预警、灾害评估等专业领域。这些年,他去过高原高寒的藏区、高山峡谷的灾区、余震滚石不断的震区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害评估工作。
“这些年,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积极转变,着眼于‘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角度来看,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具体介绍,一是建立完善了跨部门的风险联合会商研判机制、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机制、救援队伍预置机制和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二是完成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现了六大类23种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普查数据通过接入我们自研的灾害评估系统,提升了灾害评估的精准性,建立了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机制和队伍,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健全,我所参与的重大灾情核查评估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吴玮说。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副队长张亦海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副队长张亦海所在的勘测队成立于2018年,依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边坡雷达团队发展建设,主要负责滑坡、坍塌类等救援现场勘测任务,预警二次滑坡隐患,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为现场指挥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加入勘测队6年来,他每年出差200多天,为全国100多个露天矿山企业解决了几百条边坡技术问题,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作为救援现场“雷达预警兵”,多次在高温湿热、严寒暴雪、高原缺氧等恶劣环境下参加应急救援行动,使用自主研发的边坡雷达装备,紧盯救援现场边坡垮塌风险,多次实现成功预警,提供了超过5000小时的安全监测,保障近3000名救援人员的安全,出色完成历次救援保障任务。
在过往的救援行动中,张亦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新井煤矿边坡坍塌事故中,当时露天矿坑北侧边坡发生垮塌,上方的边坡极度不稳定,时刻威胁一线救援人员的安全。在救援现场,每天的指挥部会议上,他代表勘测队汇报监测数据情况,继而安排当天的救援任务。在1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几乎只睡两到三个小时。
据张亦海回忆,在救援第三天,预警平台发出红色预警,他立刻分析了数据,发现边坡有加速下滑趋势,然后立刻向指挥部汇报,建议马上撤人,在人员撤出后不久,救援上方边坡发生了垮塌。撤出的队伍到勘测队的驻地,握着张亦海的手表达感谢,那一刻张亦海深刻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他也认识到,救援现场才是勘测队的“试金石”,这也激励着他今后必须要研发出更多好用实用的装备和成果。
在他眼里,这些年,应急管理工作变化可不小,以往的滑坡、泥石流等救援现场,因为受灾面积比较大,往往依靠的是经验和人海战术,如今,我国有高效的救援机制、先进的科技装备、专业的救援队伍,整体应急救援水平大幅提升。以其他所在的勘测队为例,近些年装备迭代升级,配备了一大批国产自主研发的高科技装备,实现了灾情精准定位、风险科学预判,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和速度也有大幅提升。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经纬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张春宇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