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泰安人,转扩!警惕!蜱虫活跃期预防、处理这样做→

王洪涛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6-13 10:53:33原创

@泰安人,转扩!警惕!蜱虫活跃期预防、处理这样做→

随着天气变热,蜱虫逐渐进入活跃期。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流行季节。新泰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田间、林地作业和野外游玩时,做好个人防护,谨防蜱虫叮咬。

什么是蜱?

蜱,俗称壁虱、草爬子、狗豆子。蜱虫广泛存在于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中,靠吸食鼠、羊、牛、鸟类、犬、人等动物的血生存。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蜱可携带上百种的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

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好发于4~10月。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高达20%。

得了发热伴有哪些表现?

发热伴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初发病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部分病例在发病后一周左右,症状继续加重,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重症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发热伴是如何传播的?

发热伴主要经蜱虫等媒介生物的叮咬传播。患者是发热伴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病毒的动物如牛、羊、犬等家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也可为传染源。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也可造成感染。

哪些人群容易得发热伴?

人群普遍易感。在本病流行地区,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患者的医护、陪伴和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未进行规范防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如何预防发热伴?

1.消灭蜱虫孳生地。定期清除院内和房屋周围的杂草和落叶。注意饲养家畜、宠物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必要时,可对人员密集和活动频繁区域等重点户外场所喷洒0.5%氯菊酯等杀灭环境中的游离蜱;对牛羊等家养牲畜和犬猫等动物体表喷涂0.5%氯菊酯驱除寄生蜱。

2.避免蜱虫叮咬。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栖息地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穿长衣长裤,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野外活动或劳作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携带宠物外出归来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及时做好清理和消杀。

3.发现蜱叮咬后正确处理。户外活动后若发现有蜱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夹住其头部,慢慢取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4.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时就医。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来源:新泰市疾控中心)

(大众新闻记者 王洪涛 实习生 施瑞潇)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责任编辑:王洪涛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