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父亲节|60岁父亲进城记

李静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5-06-15 10:22:24原创

王刚退休后,奔着孩子去城里,开启新的生活篇章。然而,在这个适应城市生活的过渡阶段,他面临着重重困难。像王刚这样,许多父亲在60岁以后,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离开熟悉的故土,来到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他们中,有的帮着照看孙辈,有的选择再就业。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融入城市,对于父亲和子女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就业时感觉丢了自尊

今年2月,60岁的王刚离开农村老家,来到济南市里跟儿子一起生活。此前,王刚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曾无数次渴望摆脱农村生活的束缚。可真正到了城市生活,他才发现一切跟想象中完全不同。

“前两年我也来过济南,但实在适应不了。每次住一周,就想回老家。”王刚说。这次,老伴要来帮忙带孙子,王刚闲不住,刚来一周就在小区找了一份绿化工作。“保安、保洁咱已经过了年纪,其他技术活又不会,干绿化还行,起码能派上用场。”退休后,王刚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衰老。

这份工作,一天110元,每月休息4天,每天工作8小时。起初,王刚觉得新鲜有趣,下班还会和儿子分享工作日常。但是干了一段时间,他内心生出很多“刺”。

“为什么一天要四次打卡?”“为什么队长一天到晚盯着大家?”“为什么一个月两三千块钱,而且没有什么保障?”他曾经在农村行之有效的生存逻辑,在这里似乎不灵了。

对王刚来说,干这份工作,最大的困难不是辛苦,而是要克服自己的自尊心。有一次,儿子发现王刚说起了蹩脚的普通话,儿子不忍心指出,生怕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还有一次,队长安排拔草,王刚因为右腿膝盖曾经受过伤,所以坐在板凳上干活,队长对他训责了两句,王刚内心产生极大的挫败感,闷闷不乐好几天。

如今,王刚已经工作4个月。因为再就业,父子俩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作为父亲,王刚近距离看到了儿子的不易。儿子担心父亲,也会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试图安慰父亲。

身体突然像“糠”了一样

进城之后,王刚与老家亲人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他常和已经在临沂生活了两年的姐夫老赵视频聊天。

跟王刚不同,老赵一开始就不愿意进城跟孩子一起生活。但前年,他的心脏查出了问题,不得不戒烟戒酒。在老家,一出门,总有老伙计习惯性地互相递烟。于是女儿将他接到城里生活。

老赵戒烟,成了一家人的头等大事。为了帮助老赵戒烟,女儿给他买了各种零食。作为一个四五十年的“老烟民”,戒烟并非易事。“脑子里就像有虫子一样,看到别人抽烟就搀。”老赵内心挣扎,几度想放弃,女儿只能耐心地鼓励他。

“年纪大了,身体突然像‘糠’了一样。”最近几年,老赵最大的感受就是意识到身体机能的退化,过去积累的健康隐患逐渐显现。“戒烟刚刚见效,颈椎病又犯了,这还没好,又开始治脚底筋膜炎。”

父亲对身体开始格外注意,甚至莫名担心。“心里也知道不是大毛病,但就是有时候感觉没有信心了。”他对康复训练特别上心,每天用艾草包泡脚,用按摩轮按摩脚底,每天给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

女儿说,“有时候父亲身体疼痛程度可能只有五分,但他心理的担心程度好像更多一些。”女儿每周一给他约一次康复,为了不耽误上班,她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出门,八点到医院,然后等父亲做完康复训练,她再抓紧赶到单位去上班。“有时候感觉身上像背着一座大山,但回头想想,父亲也是这样背着我们长大的。”

除了作为“父亲”之外的人生意义

在王刚的绿化队里,大多数都是从老家进城的父亲,情况大同小异。有的来帮忙带孙辈;有的身体情况不允许自己生活,进城依靠孩子;有的再就业赚点养老钱,同时给孩子贴补。

可是,他们大多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孤独。王刚的同事老张说,“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都不知道跟谁拉拉呱。”

老张最大的困扰是,“既想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生活在一起又受拘束,吃的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他知道不能把生活完全寄托于子女身上,但是忙碌了一辈子,他连兴趣爱好都没有,他不喜欢读书看报,也不喜欢打牌。他会打乒乓球,去社区活动中心打了几次,因为技术差得多,也就不再去了。

进城以后,本就话少的父亲更加寡言少语了。“也不知道干点啥才有意思。”漫长的时间,老张也琢磨怎么过才“有意义”。他每天干的最多的事就是看老家的监控录像,时常嘀咕园子里种的大蒜该浇水了,或者谁又从门口经过了。似乎,只有那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家。

也是在一起生活以后,女儿才感觉过去从未真正读懂父亲,并且发现两代人的隔阂就像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还会吵架。当然,也有感动,在她下班后,父亲居然出现在地铁口等她。“我上学的时候,父亲忙着赚钱,几乎错过了我整个童年。”她感觉时间倒流一样。

“我们的人生被父亲托举,但是回过头来去看看自己的父亲,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跟父亲同步前行。”为了不让父亲感觉那么寂寞,她带父亲体验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吃汉堡,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去爬山。她也在重新寻找跟父亲沟通的方式,帮助父亲寻找“有意义”的事。

(应受访者要求,王刚为化名)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