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大作为 潍坊基层法庭巡礼33——昌乐县人民法院营丘法庭以法治硬核护航营商沃土
地方法治 | 2025-06-20 20:51:30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2023年11月,全国法院系统启动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践——“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这一活动不仅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潍坊市两级法院聚焦“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生动实践,记录那些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的法官身影,讲述那些用法治力量温暖人心的故事,展现新时代人民法庭在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创新探索。筑法治之基,绘和谐之景。让我们共同见证“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每一步足迹,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蓬勃脉动。
小法庭大作为 潍坊基层法庭巡礼33
——昌乐县人民法院营丘法庭以法治硬核护航营商沃土
法治沃土滋养万木葱茏。昌乐县人民法院营丘法庭以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司法服务精准度与有效性,探索出一条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新路径。
创新“三步走”办案模式,跑出护企安商“加速度”
营丘法庭辖区内汇聚机械制造、铸造等各类民营小微企业350余家。这些企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毛细血管”,更是千家万户生计的重要依托。法庭秉持“知道就办、一办到底”的服务理念,创新构建“庭前研判—进企调查—现场调解”为核心的“三步走”办案模式。着力压缩庭审时间,将工作重心前置下沉至企业一线,突出“到现场”查实情、“促调解”化纷争,力求实现“快速办、办得好、影响小”。
近期,营丘镇驻地某铸造企业与外地某橡胶厂因货款拖欠及产品质量问题陷入纠纷漩涡。庭前调查中,法官敏锐发现双方拥有十余年良好合作基础,矛盾源于2023年起的产品质量争议。僵持导致一方因货款难收面临工人薪资发放困境,另一方则因价值6000万元的“问题”产品积压仓库,资金链濒临断裂,两家企业生产经营双双拉响警报。承办法官果断组织双方深入问题产品仓库进行现场勘验。在堆积如山的滞销产品前,法官引导双方直面现实,并趁热打铁精算“风险账”“时间账”“信誉账”,给出务实调解方案。最终,双方摒弃前嫌,当场达成和解协议并即时履行完毕,一举盘活企业资金6000余万元。据统计,该模式推行以来,已成功助力多家企业摆脱诉讼羁绊,及时回笼资金,重焕生机。
秉持审慎原则,守牢经营主体“生命线”
营丘法庭深刻认识到“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经济生态”,始终将经营主体的存续价值放在首位。辖区内某小微企业,因三位股东在利润分配与权利行使上产生隔阂导致矛盾日益激化,两名股东在多次要求解散未果后,愤而提起解散之诉。法庭经深入调查发现,该企业不仅是镇域规模以上企业,更连续获评信用A级,是吸纳当地就业的重要力量。综合研判后,法官认定:尽管公司存在股东会召开程序上的瑕疵,但远未达到《公司法》规定的“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股东会机制长期失灵”等解散要件。遂依法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后,法官并未止步于裁决,而是及时向三位股东开展专项普法,清晰阐释异议股东的权利边界与救济路径。最终,两名原告股东服判息诉,企业得以成功化解存续危机。
营丘法庭长期坚持以裁判引导股东聚焦矛盾根源,鼓励通过协商、调解、股权调整等“非解散”方式化解分歧,积极为类案纠纷提供解决范式,着力培育健康的企业治理生态,在牢牢守住经营主体“生命线”的同时,显著增强了经营主体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
深化多元联动共治,织密纠纷化解“防护网”
为构建涉企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的和谐营商环境,营丘法庭积极搭建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法庭牵头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组织,在镇综治中心设立专门的涉企纠纷调解办公室,法庭指派法官助理常驻办公。同时,精心选聘上述机构中具备深厚行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士担任特邀调解员,并通过集中培训、案例研讨、庭审观摩等方式,持续提升其法律素养与专业调解技能。
法庭受理案件后,对具有调解基础的涉企纠纷,第一时间启动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熟悉行业规则、洞悉企业需求的独特优势,合力促成纠纷化解。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则无缝衔接、快速转入审判程序,且调解过程中已固定的证据及双方确认的无争议事实可直接作为裁判依据,实现“调解与审判有机衔接、效能倍增”。
服务不止于庭内,法庭还通过开设“营商环境”直通热线、在企业设置法治联络员、定期主动上门走访等方式,将司法服务延伸至企业“家门口”。针对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守护等新兴领域存在的法律困惑,提供精准答疑;结合审判实践“以案释法”,帮助企业有效预防生产经营、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等环节的常见法律风险,切实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水平,为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通讯员 巩传鑫 鞠欣妤)
责任编辑:宋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