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吃”到一百岁?孙思邈教您养生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6-24 14:40:33原创
唐代有一位医家,他年逾百岁,在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方面可谓“知行合一”,他就是孙思邈。
孙思邈终生致力于医学研究,而且品性高雅、博学多闻,又通晓经史老佛之学。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除了论述医学理论、治病方药外,还记载了他在饮食、言论、房事、养老等方面的养生理念和诸多方法。
中医古籍出版社《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十分重视平时的保养,不提倡健康人轻易用药,因为他认为药物都有明显的偏性,容易让人“脏气不平”。在众多保养方法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以至于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孙思邈对饮食养生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食宜、食养和食疗。
食宜
食宜,即饮食宜忌,就是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
“家有金山银山,一日不过三餐”,饮食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正如孙思邈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孙思邈认为,日常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不欲杂。
每餐食物的种类不宜过杂,量也不宜过多,日常饮食要简约、清淡。
人的消化能力有限,餐中饮食种类过杂,或量过多,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胃肠,气不通畅,进而诱发其他疾病,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说:“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三餐中尤其晚餐不宜过饱,因为人的阳气此时已经收藏起来,无法助脾胃消化食物,因而如饱腹入睡,则更容易导致饮食积滞,影响脾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甚至像孙思邈所说“夜饱损一日之寿”。
2.饮食温度适中。
孙思邈认为,饮食过热则伤骨,过凉则伤肺。至于具体温度,孙思邈提出了热不至于烫嘴唇、冷不至于让牙齿感觉冰冷不适这样的标准。
3.饭后摩腹、小步走。
摩腹能激发气血的运行,促进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因而孙思邈认为饭后摩腹能“除百病”。同时,“食毕行步蜘蹰则长生”,饭后小步“蜘蹰”也能通过活动躯体四肢,促进脾胃的运化。
4.食勿大言。
饮食过程中应该避免大声讲话。一方面,专注咀嚼、吞咽等进食行为能使气血充分分配到脾胃,提高脾胃运化饮食的效率,防止因分散注意力导致脾胃气血不充沛,出现消化不良;另一方面,饮食过程中大声讲话也容易影响食物的吞咽,甚至出现呛咳或食物误入气道的危急情况。
食养
食养,即用饮食滋养、调理五脏之气。除了日常饮食的注意,孙思邈也提出用饮食来调理脏腑功能。由于饮食有五味的偏性,五味入口,也就各有所走行和影响的脏腑、形体结构等,因而,日常饮食一方面要注意勿令偏嗜,一方面不同季节的饮食中五味应有所增益变化。
偏嗜五味可能造成相应的损伤,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如咸走血,多食咸味则口渴;辛走气,多食辛味则心下痛;甘走肉,多食甘味则恶心。此外,还有多食酸味容易皮肤枯槁无华、毫毛失养而失去光泽,多食苦味容易筋脉收缩拘挛、指甲枯萎等等。因而孙思邈引用《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强调饮食要均衡,各种瓜果、蔬菜、谷物、肉类等均能适量摄入,勿令偏嗜而使脏腑失衡。
此外,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因而饮食也应该随着季节变化有所调整。孙思邈提倡在饮食上春季少酸多甘,以养脾气;夏季少苦多辛,以养肺气;秋季少辛多酸,以养肝气;冬季少咸多苦,以养心气;每季的最后十八日,少甘多咸,以养肾气。这主要是依据五行相克理论,如春季属木,为避免春季伤害脾气(木克土),应减少酸味饮食(酸味属木),增加属土的甘味饮食,以养脾胃之气。
食疗
食疗,即是用饮食疗愈疾病。孙思邈积极提倡食疗,他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还记载了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等百余种食物,详细论述了它们的四气五味及对养生和治病的作用。文章的最后分享《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一些常见食物的记述:
豆蔻,性温和,能温暖脾胃,治疗寒凉引起的腹痛和呕吐,又能除口臭。
大枣,味辛、甘,性热。能养脾胃,调和药性,又能补气,甚至“久服轻身,长年不饥”。
甘蔗,味甘,性比较平和。能补脾、止渴,又能解酒毒。
梨,味甘而微酸,性偏寒。称除热,但因为性寒,因而不可多食,多食易使人肠胃寒凉。外伤和产妇不宜多食。
荠菜,味甘,性温和,能利肝气。荠菜籽能明目,治疗目痛、流泪;荠菜根能治疗眼睛干涩疼痛。
紫苏,味辛,性微温。能下气、治腹中胀满,消除胃肠的寒凉,紫苏子更佳。
(文:刘泽逸 陈蕊 蔡晓彤)
责任编辑:王欣怡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